聊聊「俯视感」
前文《聊聊谢孟的「不伪善有限步共识」》,蒙幸受到社区同僚「赞赏」,亦得谢孟读后评论,又有启发,想可续此有趣兼有意义的交流。实不相瞒,前文之契机,实非冷静,而是我读《如何不伪善地交流》时,总觉不适,读到「condescending」一词,才受了提醒,是有一种受了俯视的感觉。这只是我的感受,并不是说作者有意要俯视我。我也有过类似的反馈。想来,我若要下笔成文,必然先要对文章的主旨有自信,又要考虑什么内容能将文章主旨传达给对此不熟悉的读者。一不自觉,我就以为我必然知道的比读者多,而难免字里行间流露出指教的样子。即使反省,人之常情难抑,我也只能每写几句,就回看重读,努力订正。如此辛苦,写作的热情也消磨不少,得失难说。难得重拾写作,借此机会,又再读了几遍《如何不伪善地交流》,选了一些使我感受不适的语言,与有类似困扰的我们聊聊。
「你只是」,出自第5段「你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重复的那些话语,归根结底也就与交流无关了,只是为了自己过瘾罢了」。「只是」用于限定和降格,用在「我」上是自谦,但用在「你」上就是将对方限定和降格,贬低了对方了。在议论文章中,「你」常指代读者,我读到「你只是」,我就感觉到我被俯视着。尤其这一句中还有「你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冠冕堂皇」是明捧暗贬,「打着旗号」是指控表里不一,用在「你」上,我读到这一句,感觉是简直莫名其妙的就被连着贬损三次,还不重样,非常不舒服,不开心。
我也这么写过。我写惯了争辩式的针锋相对的回复时,写议论文也习惯了这么写。我决心改变的契机是和一个对立立场的人边交换读对方立场的文章边聊天,聊了一个昼夜。虽然我们立场上没有互相靠近,但我们成为了朋友,而我的原则是决不贬损朋友。
我的方法是,谈论坏人时,决不用「你」来代指。要么继续研究,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要么用「那些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却只是为了自己过瘾的人」,将描述语变为限定语,精准打击我看不顺眼的人。
「人们只是」,出自第9段「人们之所以长久以来忽视了这个现象,只是因为我们不习惯思考曲率空间的几何」。「只是」用于限定和降格,用在「人们」上比用在「你」上,影响范围更大。将「人们」改成「我们」,既避免了俯视感,又使指代词一致,更易消化。如果把「只」去掉,以单纯说明的语气道来,那么即使我还没有习惯思考曲率空间的几何,也只会感觉「学到东西了」,而不会感到被俯视着。
「我只觉得」,出自第10段「我在历史系读到【…】时并不觉得“先锋”,只觉得很自然」。我没有读过历史系的著作和学派,因此读到这里时,并不「觉得很自然」。「只觉得很自然」将「觉得很自然」这件事降格,那连这件事都做不到的我又如何呢?如果将「只」改作「而是」,就既表达了转折,又不会降格跟在后面的事情。
以上这两个「只」的用法还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在回顾历史中已经解决了的困难,而觉得它们没有多困难了。中山陵的台阶,爬的时候很累,爬上去之后回头一看,竟是一片平坦,就有说法引申来讲这个现象。但是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态度,对于尚在困难中的人,甚至对于过去尚在困难中的自己,都是俯视的。
「只」这个字平常很常用,但在文章中经常造成「俯视感」,因此我一旦发现自己用出这个字,总是格外小心,能不用就不用。
「自然」,出自第16段「承认了这一点,差异与分歧不仅不可怕,反而很自然」。我读到「自然」,若我也认同,那就还好,可不认同的时候,那可就真是毫无头绪,「自然」是什么?有数学圈笑话,「既然等比级数在每项递减时收敛,那自然每项递减的调和级数也是收敛的」。说是笑话,因为其实调和级数是发散的。前提到结论,中间的推理过程用「自然」一笔带过的话,就容易像这样出错。即使文章逻辑不必如数学证明一样严谨,我也对推理过程中的「自然」十分警惕。从语气来看,「自然」如果用来在对话中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是随和谦让,但先行将文章的观点认作「自然」,如果我有不同的观点,我的观点是不是「不自然」?
我的方法是,把「自然」直接去掉。如果一个推理过程真的很自然,那么即使不明说也应该没关系;如果去掉之后真的感觉少了什么,那我就去找具体少了什么。
「当然」,出自第16段「对方既然被赋予如此低劣的符号,当然不足以动摇自由派的观感」。「当然」与「自然」类似,但语气更强烈,将文章的观点拔得更高。如果说「自然」还有一份来自现实的多样内涵,每个人不同的境遇可以有不同的「自然」,「当然」就连那样的念想也断了,「应当这样」,我读到这个词,觉得我如果有不同观点,竟然是不应当的。尤其这一句还是指摘「观感」,我前面提到与对面立场的朋友彻夜长谈,我依然认为他「蒙昧」,但也认为我的观感受到了动摇,这竟是不应当的。
我认为「俯视感」是以上这些用语,以及其他一些语言现象带来的,有空再聊。即使读到在文章开头的预防针,即使心中明白作者本意不一定如文本一般,我还是能感受到这种「俯视感」,想来是潜意识自动感知的。所以我觉得,与其考验读者感受到「俯视感」以后的包容心,不如修改语言习惯,让读者一开始就读得舒服。
我同意「【“自由”、“启蒙”、“进步”、“奴役”、“蒙昧”、“退步”】这些话语的创造和翻译,本身就出自“进步人士”之手,并不中立」,但我不认为「俯视感」是这些话语带来的。我们的每一个立场背后都有其立场话语,用以表达立场的信仰,因此我们若要交流立场信仰,必然要用到立场话语,比如我们谈论基督教必然要引用《圣经》。我们的立场话语必然反映对自己立场的认同,和对一些立场的不认同。在我们谈论这些认同差异时,希望我们能够看到和避免自己话语中不必要的「俯视感」,也能够不要太在意我们读到或听到的不必要的「俯视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