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17《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11:目標達成了,還需要真刀真槍地打一仗嗎?
──────────原文──────────
九年,呉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兵拒呉,夾水陳。呉王闔廬弟夫槩欲戰,闔廬弗許。夫槩曰:「王已屬臣兵,兵以利爲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呉王遂縱兵追之。比至郢,五戰,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鄖公弟欲弑昭王,昭王與鄖公犇隨。而呉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屍以報父讎。
十年春,越聞呉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呉。呉使別兵撃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撃呉,呉師敗。闔廬弟夫槩見秦越交敗呉,呉王留楚不去,夫槩亡歸呉而自立爲呉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槩。夫槩敗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複入郢,而封夫槩於堂谿,爲堂谿氏。十一年,呉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
十五年,孔子相魯。
──────────翻譯──────────
吳王闔廬在位第九年,吳王闔廬詢問伍子胥和孫武說:
「當初你們說不能攻打郢都,現在攻打怎麼樣?」
二人回答說:
「楚國大將『子常』貪婪,唐國、蔡國都恨他。大王您如果一定要大舉伐楚,一定得得到唐、蔡兩國的支持才可以。」
闔廬聽從他們,出動全國的軍隊,與唐國、蔡國軍隊一起西進伐楚,抵達漢水邊上。楚國也發兵抵抗吳君,雙方隔著漢水列陣。吳王闔廬之弟「夫槩【音同概】」想要開戰,闔廬不許。
夫槩說:「大王您已經把軍隊委託於我,軍隊以取得勝利為上策,還在等待什麼呢?」
於是就帶領他所統帥的五千軍隊突襲楚軍,楚軍大敗奔逃。於是,吳王就指揮軍隊追殺楚軍。直到進入郢都,一共交戰五次,楚軍五次都被打敗。楚昭王逃出郢都,跑到「鄖【音同雲】邑」。「鄖公」的弟弟想殺死楚昭王,楚昭王只好又與鄖公逃到「隨國」。吳國軍隊進入郢都。伍子胥、伯嚭從墓中挖出並鞭打楚平王的屍體,以為他們的父親報仇雪恨。
吳王闔廬在位第十年春天,越國聽說吳王兵駐郢都,國內空虛,便出兵攻打吳國。吳國派另一支軍隊抗擊越兵。楚國向秦國告急,秦國派兵救援楚國襲擊吳國軍隊,吳軍敗北。闔廬之弟「夫槩」看到秦、越兩國軍隊同時打敗吳軍,吳王又留在楚國不歸,夫槩就跑回吳國自立為吳王。闔廬聽聞此事後,便領兵返國,攻打弟弟夫槩。夫槩被打敗就投奔楚國。楚昭王也因為吳國的內鬨才得以於九月返回郢都,並把投奔過來的夫槩封在「堂谿」,這就是「堂谿氏」的由來。
吳王闔廬在位第十一年,吳王命太子「夫差」攻打楚國,攻下「番邑」。楚王恐慌下,把國都從郢遷到「鄀【音同若】」。
吳王闔廬在位第十五年,這一年孔子擔任魯國國相。
─────────解說與心得─────────
延續前一篇的內容,始終希望攻下楚國首都的吳王闔廬,經過三年的休養後,再度詢問孫武與伍子胥,到底攻打楚國的時間是否已經成熟。關於戰爭,還是得問專家的意見。因此,《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表示,一定得獲得更多不滿楚國的國家支持,如此才有更高的勝算。最終,吳國與唐、蔡兩國軍隊一起討伐楚國,雙方列陣於漢水兩岸。
這時,出現了奇怪的一幕。吳王闔廬的弟弟「夫槩」希望能儘快開戰,但吳王本身卻不答應。為何吳王本身不希望開戰呢?是怯場?還是另有原因呢?
曾經讀過幾遍《孫子兵法》的我,對這本兵法略知一二。其實,《孫子兵法》並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打勝仗的書,而是一本教人如何盡可能不要打仗的書。畢竟,「兵者,國之大事」,能不進行戰爭就不要進行才對。更何況,《孫子兵法》中還特別提「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因此真正的戰爭高手,應該要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目標才對。所以,我想此時吳王闔廬之所以不想開戰,也許是孫武提供的建議吧!?
可惜的是,在伍子胥等人的復仇怒火,以及這好幾年來的吳楚仇恨下,這場明明氣勢上已經壓倒對方的戰爭,最終還是得真正地打上好幾場。雖然吳國獲得了勝利,但戰場上終究還是會造成許多人員的傷亡,再加上攻入楚國首都後的種種失控行徑,這一切都像水龍頭被打開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這時,南方的越國趁機偷襲吳國,激起國仇家恨的楚國臣子也向北方的秦國求援,秦國也不希望看到吳國變強而出兵伐吳。換言之,大勝仗的吳國除了獲得報仇雪恨的快感之外,反而陷入四處樹敵的危機。再加上吳王的弟弟還趁機回國自立為王,導致吳王闔廬只得疲於奔命,又讓楚國收復被佔領的首都。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漢水列陣時,「夫槩」的執意開戰。
倘若當年能在對峙時就讓楚國承認戰敗,並接受割地賠款等要求,吳國不僅可以達成勝利的目的,也可以拿到許多政治與經濟上的利益,更不用造成人員的傷亡。那麼,接下來的這一切應該都不會發生才對。
可惜,歷史並不能假設。終究,吳國還是發起了這場幾乎沒有任何收穫,反而損失很多盟友的戰爭。那麼,吳國接下來還會遇到哪些挑戰呢?真的有辦法達到「以戰止戰」的目標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