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過得還不錯的人生(上)

子非魚
·
(修改过)
·
IPFS
運用幸福心理學的智慧,避開不幸的陷阱,成就愉快而滿足的生活

📘閱讀書名

過得還不錯的人生:運用幸福心理學的智慧,避開不幸的陷阱,成就愉快而滿足的生活


📝閱讀心得

這本書對於「幸福」帶給我許多啟發,也回答我許多疑問,回到之前《幸福經濟學》心得中整理出的架構,幸福是:

  • 一種狀態

    • 斯多葛學派的幸福:知足,珍視自己擁有的東西。

    • 伊比鳩魯學派的幸福:知足,捨棄自己不需擁有的東西。

  • 一種暫時性的經驗

    • 邊沁學派的幸福:追求體驗

    • 亞里斯多德學派的幸福:追求意義

而此書分為三部分:①幸福生活、②有意義的生活、③有品格的生活。作者認為的幸福是屬於「一種暫時性的經驗」,並且認為體驗與意義兩者皆要。


首先,對於幸福定義有二:

  • 有福氣的好運——幸福的條件(幸福)

  • 對生活感到滿足,人生充滿價值的滿意狀態——幸福的體驗(快足)

在亞洲文化中,「幸福」的字面意涵包含了偶然(幸)福氣(福)。這種視角在西方討論幸福的書籍中較少被提及,讓我對幸福的理解有了新的啟發,過去我沒有將幸福與「幸運」或「福氣」聯想在一起。

此外,關於「享樂適應」的概念,我們常聽說,無論經歷多大的喜悅或創傷,隨著時間推移,快樂的水平終究會回歸到個人基線。然而,某些情境下似乎並不存在「痛苦適應」的現象。

例如,書中提到:在結婚或離婚後,人們的幸福感通常會逐漸恢復到基線水平。但若是遭遇親人離世、長期失業或重度殘障,幸福感往往會顯著下降,且可能需要九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部分恢復,甚至有人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

這讓我聯想到《大人的幸福學》中提到的U型曲線:

你對未來的生活期望降低了,而且下降得很快,因此你需要花很多心力重新調整自己的幸福期待值。其次,在你重新調整好期待值之前,你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你對自己的過去感到失望,另一個是對未來的期望消失了。所以在中年時,過去和未來都為你帶來痛苦。—《大人的幸福學》

U型曲線的後半段,並非因幸福感增加而上升,而是因為幸福標準被調低。例如,重度殘障者重新感到幸福的關鍵在於「認命」——這是一種「不滿意,但只能接受」的心理狀態。

簡單來說,中年危機的解決之道可能就是:「人生就這樣了,認命吧!」,從60分及格逐步下調到30分及格而產生幸福,但這樣的結論未免過於令人沮喪。


幸福之人的生活技巧大致可分為兩種:

  • 心理技巧:透過內在調適,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體驗幸福。例如冥想、感恩練習、用正面思維重構負面經驗等,都是常見的方法。

  • 環境技巧:透過外在條件的創造,即使不依賴特殊心理技巧,也能快速營造幸福的體驗。例如享受美食、與幸福的人共度時光等。

幸福之人能自由且平衡地運用這兩種技巧,這是一個重要觀點。然而,當代社會往往過度強調心理技巧,例如許多關於倦怠的書籍都集中於此,卻忽視了環境技巧的價值。事實上,環境技巧能有效減少負面事件與經驗的發生,從根本上提升正面經驗的頻率,為幸福感奠定基礎。


比起擅長的工作,更應該做喜歡的工作

這一觀點或許與《深度職場力》的主張有所矛盾。該書認為:「你需要先擅長某些事,才能預期找到好工作。熱情是工作愉悅的附帶產物,你不該以追隨熱情為起點。」

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工作既是我們擅長的,又是我們熱愛的,但現實往往未必如此。例如,你可能在會計方面表現出色,卻對此毫無熱情。

此外,當代的職場環境也不再支持過去那種「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的模式。隨著壽命延長和職場的快速變遷,許多書提到,當代人可能需要在一生中重新學習三、四種不同領域的技能或工作,這樣才能更適應變化,並避免職業倦怠。

至於如何在擅長與喜歡之間做出選擇?我認為「後悔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看得更清楚。在《和自己說好,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列出了人生中最遺憾的五個後悔:

  1. 我希望我曾經有勇氣活出真我的人生,而非其他人期望我有的人生。

  2. 我希望我並沒有那麼努力工作。

  3. 我希望我曾經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4. 我希望我跟我的朋友一直保持聯絡。

  5. 我希望我可以讓自己更快樂。


比起用錢買物品,更偏向用錢購買體驗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也提到:「我比較堅信體驗的價值。體驗並不需要花很多錢,有些甚至是不必花錢,不過值得嘗試的體驗多半是要花一些錢。很多心理學的研究都顯示,花錢在體驗上面,要比花錢買東西更讓我們感到快樂。」

本書則細究經驗之所以會讓「無所有」的生活變得可行,其原因在於:

  • 第一,擁有會讓人想比較,但經驗不會讓人想比較。

  • 第二,經驗可以建立我們的認同。

  • 第三,經驗讓我們成為有故事的人。

確實,我們不太會比較各自的經驗,因為體驗是獨一無二的,深刻烙印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無從比較。

幸福的人,是願意消費經驗更勝物品的人,也就是即使購買物品,他所想要的也是該物品所提供的經驗;而不幸福的人則是喜歡購買物品更勝於經驗的人,甚至他在體會經驗的同時,都會將該經驗所有化或是物質化。


旅行帶來巨大幸福的第一個原因,那就是不用工作。第二個原因則是旅行可以同時從事處於第一象限中的其他眾多經驗,特別是吃東西、聊天、散步、玩樂等,旅行可以說是一個幸福的綜合大禮包。第三個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旅行提供了我們一些機會,可以將對幸福最重要的基本需求(有能力、自律、人際關係)放大。

這裡,我再次借用「後悔的力量」,《如果人生重啟》寫道:

盡可能多去旅行,如有必要,寧可犧牲別的事情。回顧從前,多數人會將旅行冒險(無論大小)視為人生的精華,而遺憾未能前往更多地方。—《如果人生重啟》

這是一千多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的幸福智慧傳承。「後悔的力量」有點像是一種降維打擊,就像提前告訴你老年或臨終前可能會後悔的「考古題」。對於像我們這些在人生選擇上感到猶豫不決的人,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指引。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