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如既往

子非魚
·
·
IPFS
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閱讀書名

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文獻筆記

2 風險就是你沒預料到的事

我可以向你保證,這是從今而後都不會改變的道理。未來十年最大的風險與最重要的新聞,都會是今天沒有人在談的事情。無論你在哪一年讀這本書,這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我之所以能夠把話說得那樣自信滿滿,是因為事實正是如此。風險之所以是風險,正是因為你無法預料。


3 期望與現實

你的幸福取決於你的期望,這比其他任何因素對你的幸福影響更大。因此,在這個大多數時候對大部分人來說持續變得更好的世界裡,如何不讓期望值跟著上升,就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巧。但這也是最困難的技巧之一。

財富沒有客觀的標準;一切都是相對的比較,而且多半是和周遭人們的狀況來比較。在我們判斷自身的生活欠缺什麼、對生活應該有什麼期望時,這是阻力最小的思考路徑。每個人都會這麼做。不管人們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每個人都會看看周遭,然後說:「其他和我狀況類似的人擁有什麼?他們在做什麼事?因為我也應該擁有那些東西,也應該做那些事。」

有人問九十八歲的蒙格:「你看起來非常快樂又滿足。讓你擁有幸福人生的祕訣是什麼?」他答道:

幸福人生的第一守則就是降低期望。如果你的期望不切實際,一生注定悲慘不已。你應該抱持合理的期望,並全盤接受人生的際遇,無論是好是壞,因為任何事情多少都有個限度。


6 贏在好故事

如果你認為事實與客觀是世界的主宰,如果你認為最好的想法、最大的數字或正確的答案才會脫穎而出,那麼一個好故事的影響力會讓你抓狂。


8 平靜會播下瘋狂的種子

明斯基提出一項開創性的理論叫作「金融不穩定假說」。

這項概念不強調繁複艱深的數學運算與公式。它描述的是一個心理過程,基本上像這樣:

  • 經濟穩定時,人們變得樂觀。

  • 人們變得樂觀時,就會負債。

  • 人們負債時,經濟就會不穩定。

明斯基提出的關鍵觀念就是:穩定會造成不穩定。

愈是保證不會崩潰的市場,或者更貼切的說,人們愈是認為市場保證不會崩潰的時候,市場愈可能崩潰。

光是「穩定」這個想法就會引發人們「聰明而理智」的行動,把資產價格抬高到足以造成不穩定的狀況。

穩定會造成不穩定。

或者,換個說法:平靜會播下瘋狂的種子。過去如此,未來也會是如此。

要確認市場所有的潛在機會都已經耗盡,也就是要知道頂點在哪裡,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市場推過頭。而且,不但要推到數字不再合理的地步,還要推到脫離人們相信這些數字所講的故事的程度。

當輪胎公司開發出新輪胎後想要知道它的極限,很簡單。只要裝到汽車上,然後一直跑到爆胎。當市場迫切想要知道其他投資人能夠承受的極限時,做法也是一樣。


10 當魔法出現時

經濟繁榮、前景光明時,你聽不到主管看著員工說:「試一下新事物。丟掉工作手冊,我不在乎。」

只有迫不得已,才會出現重大而快速的變革。


11 一夕的悲劇與長遠的奇蹟

這是世界運作的一項自然法則,由一項事實所驅動:好消息來自複利效應,需要日積月累;而壞消息來自信心崩盤或嚴重錯誤,可能發生在轉瞬之間。

許多進步與好消息都和沒有發生的事情有關,而幾乎所有的壞消息都和已經發生的事情有關。

沒有發生的死亡、沒有感染到的疾病、不曾開打的戰爭、避免的悲劇,以及避開的不公不義等,都是好消息。人們很難對這些事產生具體的概念,甚至難以想像,更遑論衡量。

但是,壞消息看得到。而且豈止看得到,根本是直衝到你眼前,逼得你無法轉開目光,像是恐怖攻擊、戰爭、車禍、全球大流行病、股市崩盤、政治鬥爭等。

我們太容易低估進步有多容易達成。

要是我說:「一般美國人的財富在五十年後成長為兩倍的可能性有多高?」這句話聽起來實在荒謬,而且可能性似乎非常低。要比今天富有兩倍嗎?也就是現在的財富翻倍成長?這個目標似乎要求過高。

但是如果我說:「我們在未來五十年間實現年均成長率一.四%的可能性有多高?」這聽起來簡直就是個悲觀主義者。百分之一?就那樣?

但是,這兩句話講的當然都是同一個數字。


13 欣喜與絕望

最好的財務規畫就是,像悲觀主義者一樣儲蓄,並且像樂觀主義者一樣投資。相信從現在到未來的路上會有一連串的挫折、失望、意外與震盪,並且在面對這個現實之際,同時抱持著事情會好轉的信念,這種想法在歷史上俯拾皆是,遍布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之中。

光譜的一端是純粹的樂觀主義者。光譜的另一端是純粹的悲觀主義者。這兩種心態一樣危險。兩者中間是甜蜜點,我稱之為理性樂觀主義者(rational optimist)。他們承認歷史是一連串的問題、失望與挫折,但是仍然保持樂觀,因為他們知道挫折無法阻絕最終的進步。他們貌似偽善又反覆無常,但往往只是看得比其他人更遠。

  • 像悲觀主義者一樣儲蓄,像樂觀主義者一樣投資。

  • 像悲觀主義者一樣計畫,像樂觀主義者一樣夢想。


15 本來就很困難

如果你體認到缺乏效率(或是如同普雷斯菲爾德所說的「荒謬」)無處不在,那麼你要問的就不是「我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一切?」,而是要問:「要在一個混亂而不完美的世界裡走跳,我應該忍受到什麼程度才最恰當?」

如果你的容忍度為零,如果你對意見分歧、個人誘因、情緒波動、缺乏效率、溝通不良等事物感到不適,那麼你在需要他人協助的任何工作上,成功機率都接近零。正如普萊斯菲爾德所說,你會無法在這個世界立足。至於偏向另一個極端,也就是全然接受每一次的荒謬與煩擾,也同樣糟糕;世界會把你生吞活剝。

辨識代價,並願意付出代價,這是適用於許多事物的優良經驗法則。許多事物的代價,都是忍受最適當程度的麻煩。


16 不斷奔跑

本章的核心要點之一是,當看到主宰一個時代的事物在下一個時代消亡,不需要感到驚訝,因為這是歷史最常上演的故事之一。只有少數公司、產品、音樂家、城市或作家能數十年常青,而最長也就數十年。至於走過數十年還不退潮流的那些事物,如披頭四樂團(Beatles)、Levi's牛仔褲、士力架、紐約市,都是罕見的例外。

另一項核心要點則是,你要不斷奔跑。沒有任何競爭優勢可以強大到讓你安於現狀。事實上,看似能讓你高枕無憂的競爭優勢,往往會讓你自取滅亡。


19 誘因:全世界最強大的力量

《華爾街日報》的傑森.齊威格(Jason Zweig)說,專業作家的寫作之道有三:

  1. 欺騙想要被騙的人,你就能致富。

  2. 對想要真相的人說實話,你能夠謀生。

  3. 對想要被騙的人說實話,你將會破產。

這三句多麼精采的總結顯示出誘因的力量,也說明為什麼有人會做出瘋狂的事。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經寫道:「說服之道在於誘之以利,而非說之以理。」誘因會增強故事的力量,為人們的行為與信念找尋正當的理由,讓他們即使在做明知錯誤的事、相信明知不是正確的事,也能心安理得。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這樣說:「人是遵從誘因,而不是遵循建議。」


20 現在才明白

「別人恐懼、我貪婪」這句話在投資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人會低估真的遇到市場崩盤時,自己的觀點與目標將發生多大的變化。


21 長期思維

長期只是你必須忍耐的許多短期的集合體。

長期思維可能是一張會騙人的安全毯,大家以為可以用它繞開痛苦、無法預測的短期。但是,這種事永遠不會發生。或許事實恰好相反:時間期限愈長,經歷的苦難與災厄就愈多。

頑固經常會偽裝成耐心。

要從長期思維得益,你必須能夠分辨自己什麼時候是在保持耐心,什麼時候只是冥頑不靈。這件事做起來並不容易。唯一的辦法是,要了解你所處的產業有哪幾件極少數永遠不會改變的事物,把它們挑出來,至於其他所有事物都放在一個需要不斷更新與調整的桶子裡。那幾件極少數絕對不會改變的事物,是你可以運用長期思維的選項。其他一切事物都有保存期限。

長期思維和時間期限無關,而是和彈性有關。

時間是複利的魔法,重要性不容忽視。但是,當長期投資結合彈性的期限,也就是投資期間不固定,你的贏面會最大。


23 傷口會癒合,但疤痕一直都在

人類適應與重建狀況的歷史很悠久,然而磨難留下的疤痕永遠都在,改變他們有生之年對風險、報酬、機會與目標的看法。

人類行為有一項要素,就是經驗和你不同的人,想法也會和你不一樣。他們會有不同的目標、眼光、願望與價值觀。因此,大多數辯論並不是真的意見不合;只是經驗不同的人彼此討論。

人們通常很健忘,大多時候會忘記負面的經驗,也不會留心過去學到的教訓。

但是,重大的壓力會留下疤痕。

如果你曾經直擊毀滅事件,並懷疑自己能否倖存,這種經歷會重新設定你的期望,並且改變過去根深柢固的行為。

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說:「心智一旦經過全新的經驗而拓展開來,就永遠無法回復原樣。」這就是為什麼經歷過經濟大蕭條的那一代,金錢觀會自此改變。他們存更多錢、負擔更少債務、對風險保持警覺,而且終其一生都是如此。


自我提問清單

我讀愈多歷史,對未來就愈安然自在。當你著眼於亙古不變的事物,就不會再試著預測不確定的事件,而是會花更多時間去理解恆久不變的行為。但願本書能推你一把,走上這條路徑。


📝閱讀心得

這本書的核心主題是「一如既往」——那些亙古不變的事物。暢銷書的易讀性往往來自於簡短通俗的句子和以故事傳遞道理,而本書也不例外。然而,正如NLP理論指出,故事如同特洛伊木馬,可以悄然植入各種暗示與訊息。有些書評認為,書中部分故事比喻的論點顯得牽強。但正如作者所言:

如果你認為事實與客觀是世界的主宰,如果你認為最好的想法、最大的數字或正確的答案才會脫穎而出,那麼一個好故事的影響力會讓你抓狂。


長期思維

長期思維可能是一張會騙人的安全毯,大家以為可以用它繞開痛苦、無法預測的短期。但是,這種事永遠不會發生。或許事實恰好相反:時間期限愈長,經歷的苦難與災厄就愈多。

我個人比較欣賞約翰柏格的指數型基金理念,但人們往往會低估在市場崩盤時,自己的觀點與目標會發生多大的變化:

「別人恐懼、我貪婪」這句話在投資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人會低估真的遇到市場崩盤時,自己的觀點與目標將發生多大的變化。

此外,長期持有的核心假設是建立在相信「總體經濟會持續上行」以及「通膨會持續發生」的基礎上。然而,書中提到了一個關鍵點:「風險之所以是風險,正是因為你無法預料。」

確實,從目前的宏觀趨勢來看,總體經濟的上行和通膨的延續似乎大概率會持續。但風險的本質就在於那些未曾預料到的事件。此外,書中也強調:「好消息來自複利效應,需要日積月累;而壞消息來自信心崩盤或嚴重錯誤,可能發生在轉瞬之間。」

那麼,解決之道是什麼?作者的建議是:

最好的財務規畫就是,像悲觀主義者一樣儲蓄,並且像樂觀主義者一樣投資。

細究之下,這句話似乎有些流於表面,像是「財富秘訣在於開源節流」這種眾所周知的大道理。然而,有時候繞了一大圈,答案仍會回歸到這些老生常談的道理,一如既往。


期望

幸福人生的第一守則就是降低期望。如果你的期望不切實際,一生注定悲慘不已。你應該抱持合理的期望,並全盤接受人生的際遇,無論是好是壞,因為任何事情多少都有個限度。

在《選擇經濟學》中,提到了影響幸福的三個關鍵因素:「適應、期望與社會比較」。而《設計幸福》則將這些因素與「注意力」聯繫起來,指出幸福可能與我們的注意力相關。《大人的幸福學》則提到:

為何中年時的生活滿意度卻一直下降呢?部分原因是因為回饋效應。首先,你對未來的生活期望降低了,而且下降得很快,因此你需要花很多心力重新調整自己的幸福期待值。其次,在你重新調整好期待值之前,你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你對自己的過去感到失望,另一個是對未來的期望消失了。所以在中年時,過去和未來都為你帶來痛苦。—《大人的幸福學》

從斯多葛主義、佛法到躺平主義,這些理念都可以視為通過「降低生活水平」來「管理期望」的方式。總之,關於幸福有三個重點議題:

  1. 適應

  2. 期望

  3. 比較


加速主義

要確認市場所有的潛在機會都已經耗盡,也就是要知道頂點在哪裡,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市場推過頭。而且,不但要推到數字不再合理的地步,還要推到脫離人們相信這些數字所講的故事的程度。

這段文字間接探討了加速主義的概念,這種理念有點像是欲擒故縱或物極必反的思維。例如,有一種戒菸的方法是要求自己每天必定抽滿一定數量的香煙,這種策略的核心就是將行為推向一個「折返點」,最終讓人反感並選擇放棄。書中提到:「只有迫不得已,才會出現重大而快速的變革。」這一點正是加速主義的核心。

這樣的思維非常有趣,它挑戰了傳統的對立邏輯。在這種視角下,支持資本主義與反對資本主義並沒有區別,因為「加速推進」支持資本主義是反對資本主義的一種方式,反之亦然。

這延伸到《倦怠社會》提到:

規訓社會是一個否定性的社會,是由禁令的「否定性」所規範。主導否定的情態動詞是「不可以—不允許」,「應該」也帶有強迫意味的否定性。功績社會擺脫越來越多的「否定性」,並持續解除管控,漸漸將「否定性」給揚棄。無遠弗屆的「能夠」是功績社會肯定的情態動詞。肯定的集體複數,「是的,我們可以辦到!」正足以表達功績社會的肯定性特質。—《倦怠社會》

我們從反對規訓社會的「否定性」轉變為功績社會的「肯定性」,但這種所謂的肯定性,實際上是一種否定的方式。這種現象可以聯想到「我與世間相順,世間與我相違」的態度。

換句話說,加速主義的特殊之處在於「以同意的方式來反對」,其核心是通過表面上的同意與順應來達到深層的反抗與變革。這與功績社會的規訓方式相似,功績社會推崇的是「肯定」與「能夠」,表面上看似正向支持,實則不斷施加壓力與期待。而佛法的修行則採取一種表面上與世間相順、順應常規的態度,但內在的修行卻是與世間相違,這種內外的矛盾性也反映了在看似順應中隱藏的突破契機。


總之,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小洞見,許多洞見都可以再深入探索。以書中做總結:

我讀愈多歷史,對未來就愈安然自在。當你著眼於亙古不變的事物,就不會再試著預測不確定的事件,而是會花更多時間去理解恆久不變的行為。但願本書能推你一把,走上這條路徑。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