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如果人生重啟
📘閱讀書名
如果人生重啟:1000位人生專家教我的生命功課,那些不做會後悔的事
📖文獻筆記
Chapter 1 幸福指引:尋找「人生專家」!你的生命路徑圖即將改變
■ 走過生命、獨一無二的「人生專家」
本書以一個概念為基礎:長者——專家——所累積的智慧可做為各年齡層朋友的絕佳人生指南。
Chapter 2 婚姻無悔:一輩子的挑戰。你把婚姻當「自動販賣機」嗎?
■ 練習.一天的結束就是敵對的結束
跟氣味相投的人結婚。核心價值和背景相似是幸福婚姻的關鍵。另外,不要想在婚後改變對方。
友誼和愛情一樣重要。在一輩子的關係裡,心動的激情終究會質變。找一個你深深愛著、也有深刻友誼的人結婚吧!
別那麼計較。別抱持婚姻一定要五五對等的態度;你付出多少,不會剛好得到多少。成功婚姻的關鍵是雙方都試著多付出,別在意能從這段關係獲得多少。
彼此要交談。另一半若是個堅強、沉默類型的人,反倒可能會是婚姻的致命傷。長久的婚姻伴侶,都是健談的人(至少會跟彼此說話,且討論重要的事)。
別只對另一半許下承諾——要對婚姻許諾。忠於婚姻的概念,認真看待它。請重視婚姻勝於眼前的需要,這會帶給你莫大的助益。
Chapter 3 事業無悔:推動你工作的是「使命」還是「存摺」?
■ 生命功課一.用「內在獎勵」決定你的工作
從生命盡頭回顧,景色簡單明確——任何時候,過得充實愉快的時間,都勝過金錢。
專家們一致同意,少領點薪水而喜歡你做的事,大大強過為了周末和一年三星期的假期(如果你有那麼多的話)而活。就算做你喜愛的事情會讓你手頭沒那麼寬裕,專家們也認為那是顯而易見的選擇。
另一個建議和平衡金錢與時間有關。如果你願意接受較低的所得,選擇兼職工作做為生活方式,或許能讓你獲益良多。不妨想像一下你的休閒時間忽然多於工作時間的情景。有些專家做了這個決定:靠較少的金錢維生、租屋而不買屋、放棄昂貴的消費品,以便從事他們喜歡的工作,實行他們熱愛的生活方式。
專家們說,沒有任何財務報酬,可以彌補被無聊乏味的工作所剝奪的時間。
■ 生命功課五.在現在的工作中,找「自主」
請在工作中尋找最大的自主權,然後用盡必要的努力來維護它。
專家們在討論職業生涯時,總是不脫兩個主題:使命(超越賺取薪資)與自主權。這兩者不是在每一次、每一份工作上都能找到,但沒有它們,工作就可能成為悲慘的負累。
■ 練習.每天上班前,你的心情是?
選擇有內在獎勵,而非財務報酬的事業。人們在就業上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僅考量潛在的收入來選擇職業。使命感與對工作的熱情,絕對勝過較豐厚的薪水。
別放棄尋找能讓你快樂的工作。「堅持」是找到所愛工作的關鍵,不要輕言放棄。
充分利用爛工作。如果你發現自己所處的工作條件不盡理想,不要浪費這次經驗,很多專家都是從不好的工作中,學到彌足珍貴的課題。
情緒智商勝於一切。如果你想在職場獲得成功,請培養人際技巧。就算是高科技產業的菁英,如果情緒控管不佳,事業生涯也會被破壞殆盡。
人人都需要自主權。職業滿意度,往往和你在工作上擁有多少自主權息息相關。請尋找能做決定和追隨心之所向的自由,而不要受到高層太多的掌控。
專家們就是這般亟欲告誡年輕人,在你不喜歡的工作上蹉跎光陰,只會釀成後悔與悲慘的錯誤。沒有讓專家們更固執、更強調的議題了。他們一再這樣開宗明義:「如果我只能讓你的讀者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既然有這麼豐富的經驗可以參考,若每年還把兩千個小時浪費在失去就沒有的生命上,那就太愚蠢了。
所以,請採納專家們的忠告,回顧過去這幾個月,你醒來時會不想上班嗎?還是你想要跳下床、衝出門,等不及坐進辦公桌,對許多人來說,工作沒有那種充滿磁性的興奮感(不過對有些專家確實如此)。但如果害怕、憂鬱,或拖拖拉拉、不情不願,是你出門上班的心情,那麼請聽從長者的建議,檢視一下你的內心以及周遭的一切。你很可能該做一些改變了。
Chapter 4 教養無悔:抗拒「完美」教養誘惑,和孩子走一段最幸福的時光
■ 練習.拋棄完美的標準
時間就是關鍵。如有必要,請犧牲其他時間,盡量多陪陪孩子。你和孩子必須一起度過林林總總的家居生活,而不只是計畫中的「珍貴時光」。
偏心很正常,但千萬別表現出來。接受你比較喜歡某個孩子的事實,但不要讓他們知道。
別打孩子。用慈愛、尊重的方式教訓孩子,排除體罰(無論體罰目前看來有多吸引人)。
不計代價,避免產生裂痕。盡你所能地避免跟孩子產生永久性的裂痕——就算身為父母的你必須放下身段妥協,也在所不惜。
著眼在與孩子一輩子的關係。在孩子離家後,你還要當很久的父母,所以請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做些能促進後半人生正面關係的決定吧!
Chapter 5 老後無悔:迎向生命最大驚喜之旅。不要浪費時間害怕老化、死亡
■ 練習.放棄抵抗老化
變老,遠比你想像的好。不要浪費時間去擔心變老的事,變老可能意味著機會、冒險與成長,把它視為探索,而非終點。
假設你需要你的身體一百年。不要再拿「我不在乎能活多久」當作生活習慣不良的藉口了。諸如抽菸、飲食習慣不佳,和久坐不動等行為,不會輕易賜你早死,而會使你蒙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慢性病。
別擔心死亡。別花太多時間煩惱這件事,專家們建議你,要詳加計畫人生最後的旅程。
不要與外界失聯。認真看待中年以後的社交孤立威脅,透過新的學習機會及人際關係,和人群保持聯繫。
事先計畫你(以及你的父母)要在哪裡生活。別讓恐懼和偏見嚇住你或你的長輩,而不考慮搬到老年生活社區。這次的搬家通常不會限制他們的自由,反而能開啟提高生活品質的機會。
Chapter 6 人生無悔:無法重啟的人生,你敢直視每個人的眼睛嗎?
■ 練習.學會寬恕自己
一定要誠實。避免不誠實的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處事不夠光明正大,多數人將在下半輩子悔恨交加。
向機會說「要」。在面臨新的選擇和挑戰時,說「要」,你比較不可能後悔;若是拒絕,你可能會抱憾終生。
想旅行,請即刻出發。盡可能多去旅行,如有必要,寧可犧牲別的事情。回顧從前,多數人會將旅行冒險(無論大小)視為人生的精華,而遺憾未能前往更多地方。
慎選伴侶。關鍵是不要倉促決定,該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了解你的準伴侶,並判斷長久而言你們是否適合彼此。
有話請現在就說。如果未能趁一切來得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只能悲傷地呢喃「但願能重來」。別相信「心靈感應」,你唯一能傾訴最深刻情感的時機,就是對方還健在時。
最睿智的長者一致同意關於後悔的最後一課:當你長到他們的年紀時,你終究必須學會原諒自己。如果某個選擇或決定在多年以後仍然困擾著我們,我們的長者容許我們放輕鬆,寬恕自己。我建議,就坦然接受他們的美意吧!
Chapter 7 快樂無悔:不要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向他們學「活著」
■ 練習.黃金律——先伸出你的手
從現在開始「算日子」。彷彿人生短暫似地過日子——因為事實如此。重點不是為此憂鬱,而是依此行動;重要的事,現在就去做。
快樂是選擇,不是狀態。快樂不是當條件完美或接近完美時,才會發生的狀態。你遲早必須無視挑戰與艱困,選擇讓自己快樂。
花在擔憂的時間就是浪費生命。停止憂慮,至少不要那麼煩惱。那些煩惱,只是在大肆虛耗你寶貴的生命。
想小一點。要充分利用人生,就得想小一點。現在就去關注簡單的日常樂趣,學會品嘗。
找個信仰。有信仰的人生能增進幸福,而參與宗教社群能在你面臨人生危機時,提供獨一無二的支持。但你要信奉什麼、如何信奉,都由你決定。
他們仰賴黃金律,其實就是著重「惻隱之心」。這個詞完美地歸納他們告訴我的一切;惻隱之心(compassion)的拉丁文原意即是「和……一起受苦」。
「推己及人」意味著我們必須努力同理他人,了解他們的觀點,感受他們所感受的,並將他們視為人生艱苦旅程的夥伴。懷抱這樣的同情和同理心,我們自然會以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了。對許多專家來說,有人為伴的重要性是經由一連串的質疑、悲傷和歡快的體驗才學到。他們常這麼一言以蔽之:「對別人好一點」或「與人為善,伸出援手」或「敬重他人」。
📝閱讀心得
這本書整理出六大主題,每主題提煉出五大關鍵課題:
婚姻無悔
跟氣味相投的人結婚。
友誼和愛情一樣重要。
別那麼計較。
彼此要交談。
別只對另一半許下承諾——要對婚姻許諾。
事業無悔
選擇有內在獎勵,而非財務報酬的事業。
別放棄尋找能讓你快樂的工作。
充分利用爛工作。
情緒智商勝於一切。
人人都需要自主權。
教養無悔
時間就是關鍵。
偏心很正常,但千萬別表現出來。
別打孩子。
不計代價,避免產生裂痕。
著眼在與孩子一輩子的關係。
老後無悔
變老,遠比你想像的好。
假設你需要你的身體一百年。
別擔心死亡。
不要與外界失聯。
事先計畫你(以及你的父母)要在哪裡生活。
人生無悔
一定要誠實。
向機會說「要」。
想旅行,請即刻出發。
慎選伴侶。
有話請現在就說。
快樂無悔
從現在開始「算日子」。
快樂是選擇,不是狀態。
花在擔憂的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想小一點。
找個信仰。
對於像我這樣的不婚不生主義者而言,婚姻無悔與教養無悔這類議題可以跳過不談。放棄,其實是一門決策的藝術;在人生中選擇加法還是減法,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取捨。「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雖然看似對立,但兩者並非完全互斥。有時,學習的增加,正是為了更明確地判斷應該減少什麼。
在人生的下半場,當試圖探索意義的第四個支柱——超然(靈性或宗教性)時,或許會發現,許多典範人物本身就是不婚不生主義者。然而,這些典範普遍的「反對性」是否意味著「反生育」,又是另一個值得深究的議題。
事業無悔
專家們一致同意,少領點薪水而喜歡你做的事,大大強過為了周末和一年三星期的假期(如果你有那麼多的話)而活。就算做你喜愛的事情會讓你手頭沒那麼寬裕,專家們也認為那是顯而易見的選擇。
事業是與當下職業倦怠和中年焦慮最密切相關的議題之一,也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原因在於,在現行體制下,工作佔據了多數人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並深刻影響個人的價值感與生活方向。
專家們一致同意,比起追求高薪但令人厭倦的工作,選擇一份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即使收入較低,也能帶來更大的滿足感和長期幸福。
另一個建議和平衡金錢與時間有關。如果你願意接受較低的所得,選擇兼職工作做為生活方式,或許能讓你獲益良多。不妨想像一下你的休閒時間忽然多於工作時間的情景。有些專家做了這個決定:靠較少的金錢維生、租屋而不買屋、放棄昂貴的消費品,以便從事他們喜歡的工作,實行他們熱愛的生活方式。
此外,專家也指出,當下的零工經濟、兼職模式、數位游牧生活以及自由工作者等型態,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網上〈傻子才做正職?年輕世代對工作的思維已脫離傳統觀念〉一文寫道:「年輕世代對工作的需求正在轉變。他們不再僅僅追求固定的薪水與晉升機會,而是更注重自由、靈活性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然而,也有人對零工和兼職提出批評,認為這類工作模式難以累積晉升機會,缺乏穩定性。但事實上,近年來的「組織扁平化」與「外包、派遣策略」同樣削弱了傳統的晉升體系,甚至讓中高階主管的角色變得岌岌可危。以我親身經歷為例,公司在短時間內將所有中高階主管裁撤,直接對接亞洲區總部。
「組織扁平化」削弱了中高階主管的升遷吸引力。許多人逐漸認識到,中高階主管的角色更多在於參與會議和管理,實質產出難以量化。即便裁撤這些層級,組織仍能運作,只是少了一層負責承擔責任的「背鍋俠」。
「外包與派遣策略」則進一步阻斷了員工的晉升通道。甚至連公家機關都傾向聘用派遣人員,這種現象顯示,許多企業和組織早已不再重視內部人才的培養,也不願意投入資源建立穩定的晉升機制。
專家們在討論職業生涯時,總是不脫兩個主題:使命(超越賺取薪資)與自主權。這兩者不是在每一次、每一份工作上都能找到,但沒有它們,工作就可能成為悲慘的負累。
「使命」是意義的四大支柱(歸屬、使命、敘事、超然)之一,而「自主權」則與自我決定論(勝任、歸屬、自主)密切相關。然而,這些專家的觀點似乎與《深度職場力》的技能思維產生了某種衝突:
技能思維:強調你能提供世界什麼
熱情思維:強調世界能提供你什麼
技能思維更偏向外在動機,即透過外界的反饋來激發熱情與意義感。例如,一位鞋匠因擅長修鞋技術而深感熱情與自豪,但如果修鞋產業沒落或技術被機器取代,鞋匠的需求降低,他所自豪的意義與熱情也容易隨之消逝。
相比之下,熱情思維更傾向於內在動機。例如,一位鞋匠本身對鞋子懷有熱情(而非因外界需求或他人認可產生熱情),即使修鞋產業衰退,他仍可能轉型為鞋類設計師或藝術家,繼續延續自己的熱情。這種思維不依賴外界需求,更具持久性和適應性。
這種差異在劇場界可以被類比為「表演」與「呈現」:
表演:著重於觀眾的期望,目的是滿足觀眾的需求。表演者在事後會檢討錯誤並改進。
呈現:專注於忠實呈現排練成果,無意迎合觀眾。這種模式下不存在真正的「錯誤」,只有如實的展現。
技能思維與「表演」相似,因為它強調對外界需求的回應;而熱情思維則更接近「呈現」,注重內在的真實與自我實現。專家的結論認為,追求內在動機所帶來的熱情與意義,即便收入較低或工作不穩定,仍是能讓人在晚年無悔的選擇。
老後無悔
假設你需要你的身體一百年。不要再拿「我不在乎能活多久」當作生活習慣不良的藉口了。諸如抽菸、飲食習慣不佳,和久坐不動等行為,不會輕易賜你早死,而會使你蒙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慢性病。
確實,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不如死。《超預期壽命》中也提到的「我不在乎能活多久」這種思維必須重視:
“你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以让人们活得更久为基础,这不是讽刺吗?”她思考着说,“你却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减少痛苦、减少情绪上?”她继续说:“如果你这么不开心,为什么还想活得更久呢?”她的逻辑是无可否认的,它改变了我对长寿的整体看法。—《超越百岁》
另外,關於人際關係書中寫道:
不要與外界失聯。認真看待中年以後的社交孤立威脅,透過新的學習機會及人際關係,和人群保持聯繫。
在《美好人生》一書中,作者用整本書的篇幅來闡述這個議題:
科學可以篤定地告訴你一件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也更長壽。這一點在任何人生階段、文化、與情境中都成立,也就是對你而言,以及對所有曾經活過的人類而言,幾乎都一定成立。—《美好人生》
至於「事先計畫你(以及你的父母)要在哪裡生活」,是一個值得每個家庭提前思考的問題。這方面或許可以延伸閱讀《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一書。
人生無悔
想旅行,請即刻出發。盡可能多去旅行,如有必要,寧可犧牲別的事情。回顧從前,多數人會將旅行冒險(無論大小)視為人生的精華,而遺憾未能前往更多地方。
在《過得還不錯的人生》也提到:
旅行帶來巨大幸福的第一個原因,那就是不用工作。第二個原因則是旅行可以同時從事處於第一象限中的其他眾多經驗,特別是吃東西、聊天、散步、玩樂等,旅行可以說是一個幸福的綜合大禮包。第三個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旅行提供了我們一些機會,可以將對幸福最重要的基本需求(有能力、自律、人際關係)放大。—《過得還不錯的人生》
這主題最讓人感觸深刻的,是有關「旅行的意義」的探討。這種或許不僅局限於遠行,也可以延伸至微旅行、線上旅行等替代方案。例如,以「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為目標的人,可能會選擇探索住家附近從未造訪過的小景點或鄉村,從中感受到生活的新鮮感。同樣地,在遊戲中與隊友一起體驗各種虛擬場景地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低成本的旅行形式。
快樂無悔
想小一點。要充分利用人生,就得想小一點。現在就去關注簡單的日常樂趣,學會品嘗。
這些觀點進一步證實了「小確幸」的價值與可靠性。許多人批評「小確幸」使年輕人選擇躺平,認為這是不好的現象。然而,從長者回顧人生的經驗來看,能夠充分享受「小確幸」才是智慧之舉。由此看來,批評「小確幸」的目的,可能並非基於提升個人幸福,而是另有其他社會或經濟動機。
找個信仰。有信仰的人生能增進幸福,而參與宗教社群能在你面臨人生危機時,提供獨一無二的支持。但你要信奉什麼、如何信奉,都由你決定。
普遍來說,年輕時人們往往傾向於排斥宗教,選擇相信科學。然而,宗教與傳統的價值觀在某些層面上對物質追求形成了制約。例如,老一輩認為逢年過節必須團圓,工作與金錢無法凌駕其上;穆斯林在禮拜時間需放下一切外務進行禮拜;基督徒則需要在周日參加教堂禮拜。這些形式類似強制性的重新開機,強迫人暫時休息。
我認為,宗教在中年以後所發揮的功能體現在「建立人際關係,避免社交孤立」,遠大於「靈性的追求」。年輕時,人際關係主要通過學校建立;中年後則依賴職場;退休後,宗教可能成為維繫人際網絡的重要平台。至於靈性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與追求成績或職場晉升類似,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目標導向行為。
雖然有些人對此提出批評,例如〈禮拜天的基督徒,意義真的不大!〉一文認為:「信仰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自己對人生的態度。這可不是禮拜天兩個小時的事。」但我認為無需對此過於苛責。
靈性的道路上,的確有一部分人真心追求靈性,但也有另一部分人更看重宗教作為人際關係的媒介。這在身心靈產業中也十分常見,許多人來參加只是為了相互取暖,還有一些參加國外老師的課程,實際上是為了在台灣開課做準備的「投資」。歸根究底,不過是目的不同罷了。
最後,作者還提供了「可以詢問專家的十個問題」,這讓我聯想到新北市圖書館的「真人圖書館」,可以「借人」進行交流。或許,有機會也可以嘗試從不同領域的人生經驗中,汲取多元的啟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