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子非魚
·
(修改过)
·
IPFS
·
懂得花錢,是最好的投資——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

📘閱讀書名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懂得花錢,是最好的投資——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


📝閱讀心得

本書的宗旨就是你應該要專注在最大化自己人生的快樂圓滿,而不是最大化自己的財富。

這本書的受眾應是中產階級以上,作者認為「人生就是體驗的加總」,一個重要的觀點是:

過了某個年紀之後,你把錢轉化為享樂體驗的能力會逐漸下降。

很慶幸剛出社會時,把薪水幾乎全部拿去參加各種課程與活動,以前很紅的《練習曲》說道:「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確實在二十出頭的年紀,有錢可以運用能有更多體驗,而現在的我只享受簡樸生活。

作者對於老、病、死提出建議:對於擔憂重大疾病與臨終醫療費用,反正不是一般人能負擔,要麼是政府來負擔,要麼就是一命嗚呼。對於擔心老後還沒過世,錢就用完了,提出年金保險解方。對於死亡也提出保險有計算預期死亡年齡的方式,可規劃花錢的時間配置。

回到「體驗」的議題,例如美食是現在受薪階級的低成本享受體驗方式,畢竟無法像作者的消費水準。簡言之,小確幸是現在人們普遍的低成本享受體驗方式,畢竟買不起房、車,那至少能吃好一點;沒錢去旅遊,那至少能看別人去旅遊的影片;沒有成就感,那至少在電玩中找到成就感。

最新的【2024年03月 調查主題】青年勞工甘苦談與人生夢想調查,寫到:

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發現,把收入減掉支出後,「39歲(含)以下」的勞工衡量目前「每月財務狀況」,大致出現「三分天下」的情況:其中37.4%屬於「收支平衡」;還有23.4%屬於「收入大於支出」。剩下的39.2%屬於「出現財務赤字」,比例高於去年的38.1%,以及前年的36.3%,呈現連六年惡化困境!

所幸現階段「個人名下」的總存款,平均還有13.6萬元,高於去年的12.4萬元,以及前年的13.2萬元,回升到與2020年相同的水準!

如果這份調查屬實,那作者談的「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似乎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生食都無夠,哪有通曝乾。」

再者,「享受體驗」也會遇上「享樂適應」的問題,而且如《意義》一書寫到「相較於快樂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會有較多的擔憂、壓力和焦慮。」換句話說,例如窮遊一般會比奢華旅遊更有意義感,又如男性會回憶當兵時的體驗。

如此一來,作者所認為的「人生就是體驗的加總」,那麼增加體驗,可能不在於增加快樂,而是增加痛苦,因為快樂的體驗總是容易遺忘、流於表面、具享樂適應性的,人們印象深刻的體驗總是痛苦居多。

十年久旱逢甘雨,萬里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寒儒金榜題名時。

以人生四喜而言,可說是在痛苦中有了快樂的點綴,以此類推,人生的悲傷可說是在快樂中有了痛苦的點綴,就像一鍋老鼠屎中有一粒米,或一鍋粥中有一粒老鼠屎。所謂的體驗,在於苦與樂的反差之間。

想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小而確實的幸福感),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存在。就像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村上春樹《尋找漩渦貓的方法》

換言之,以作者花錢享受體驗而言,反而容易因為一點不滿意,最終卻成了不好的體驗,例如花了錢卻沒感受到相對的價值。

他们(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一致认为,美好的生活不需要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平静的心态。—《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

伊壁鳩魯主義認為,追求快樂其實就是追求不痛苦。他們所追求的「不動心(ataraxia)」其實也是種體驗,不過與作者認為的體驗與死前財產歸零不同,或許他們會認同作者的「人生就是體驗的加總」,不過做法卻與作者相反,因為他們知道追求快樂是建立於痛苦之上的反差感,所以他們不追求快樂,而追求不痛苦。

當然佛法更進一步認為,所謂的世間快樂即是「壞苦」,行苦是苦苦與壞苦的所依,追求現世安樂並無法離苦。

總而言之,對於斯多葛、伊壁鳩魯主義與佛法而言,「人生就是體驗的加總」與「死前財產歸零」並沒有太大關係。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