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六日:東莞版愛回家

Laisintung
·
·
IPFS
·
原來「家」會讓人自私。

第六天( 6 月 8 日)
回家的感覺是什麼樣的?你會形容為「回去」還是「回來」?
不論是久久離開家鄉再重回、又或是短暫的告別而重回,回家那瞬的感覺是怎樣的?比如說是複雜的、疏遠的又或重新連接起來。能否回想一下,分享你心裡想訴說的感受?

倒是真的沒有思考過,回家是「回去」還是「回來」,畢竟我是一個每天都會回家的人,已經對「回家」這個動作駕輕就熟了,就像吃飯睡覺,沒有特意去思考它的來由。我家住得很偏僻,在市區的邊緣,每天回家都是漫長的通勤。常常是,按下汽車的START按鈕,就是開始回家之路的儀式感。我會特地選一些安靜的爵士樂或日本CITY-POP的歌作伴,或者聽播客,講話的人聲音語氣必須要清淡的,不能激動大笑,也不能惹我哭。因為回家,意味著身心的休息。

要說回家是放鬆,倒不如說是在轉換角色。其實回家要做的事並不少,母親會叫喚你喝這喝那的養生湯水,爸爸會詢問你手機裡這些那些的功能,狗要花時間撫摸玩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回家了,做女兒,做場域裡年紀最小最需要被照顧的人,也挺好。

有一段時間,我也有不想回家的時候,我會像日劇裡那些上班族男人,在外面呆到很晚,希望家人已經睡了,回家能倒頭就睡,不用有任何交流。那時候我會坐在車裡,看美劇,40分鐘一集,看著看著睡著了,睡醒接著看。來來回回大概是一個小時。在家樓下坐了一個小時卻不回家,我突然覺得自己很深沈。已經回憶不起來,那時候的我在煩惱什麼。但是那段不想當女兒的日子,可能因為覺得爸媽沒有把我當「女兒」,沒有讓我享受到被照顧。

原來我是那麼自私。原來「家」會讓人自私。

我只想回家索取,不想付出。我在家以外的地方已經付出得夠多了。我真是一個糟糕的女兒,所幸現在已經沒有這樣想了。父母變老了,自己變得被需要,原來是這個社會角色現在要修的功課。而且,每個角色都是流動的,昨天因為索取而感到幸福,今天也因為付出而感到美滿。

我依然很享受每天能回家,只要回來了,我就還是父母的「女兒」。噢,原來我用的是「回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