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國際書展》平野啓一郎、黃麗群對談:從《那個男人》到《分人》

Openbook閱讀誌
·
(修改过)
·
IPFS
·
日本作家平野啓一郎甫推出中文版《分人》,日前來台參加2023台北國際書展,與作家黃麗群以「小說家的人性觀察意見:從《那個男人》到《分人》」為題展開對談,現場由資深譯者詹慕如擔任口譯,本文為活動菁華報導。平野啓一郎的《分人》被歸類在書店的心理勵志類,黃麗群對此感到微妙。她認為《分人》可說是解開平野小說世界的一本導覽書,為了讓聽眾迅速理解「分人」概念,黃麗群請平野講述「真正的自我是什麼」。
黃麗群(左)、平野啟一郎(本文圖片由新經典提供)

➤「分人理論」來自日本年輕人高自殺率的社會問題

你覺得自己內心有一個真正的自我存在嗎?或者,你認為並沒有「真正的自我」、「自我的核心」存在?活動開始後,黃麗群向台下聽眾提問,邀請現場讀者舉手投票,大家看法相當分歧。

《分人》這本書的類型也值得討論。作為小說家的非虛構著作,平野啓一郎的《分人》被歸類在書店的心理勵志類,黃麗群對此感到頗微妙。她提出自己對《分人》的定位:《分人》可說是解開平野小說世界的一本導覽書(guide book)。為了讓聽眾迅速理解「分人」的概念,黃麗群請平野講述「真正的自我是什麼」。

平野先從「個人」(individual)談起。「個人」的概念在東亞原先並不存在,是從西方傳來的。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人認為,一個不能被分割的個體與獨一無二的神,兩者必須是一對一的對應存在。

但是現實中,人沒有那麼單純,實際上,我們面對不同對象會展現不同的自我,相信單一自我的人心中於是出現矛盾與困惑:「真正的自我不是只有一個嗎?」明明現實生活中有不同的自我,卻遍尋不著「真正的自我」,因此產生痛苦。

痛苦累積到極限,將使人做出極端行為——10年前,平野在發想「分人」概念時,遭逢日本年輕人自殺率高居不下的社會問題,這個社會現象也促使平野思考分人理論。他認為,如果我們能跳脫「個人」概念,改由「分人」的角度思考,去認知到人在不同的關係中具備多樣性,就不會因為在學校、職場的不順心而否定整個自己,進而得到自由。

➤《分人》所形塑的自我,接近佛教的「無常觀」

黃麗群表示,看完《分人》可以理解平野透過小說作品一直在嘗試探索的議題:「如何定義『一個人』是什麼?」

平野的小說中,《那個男人》正是演繹其分人理論的集大成之作,他在小說裡嘗試處理一個不可解的問題:「自我到底是什麼?」這讓黃麗群看完後恐慌感油然而生:「你會發現名字、身世、記憶都無法定義一個人。」

資深譯者詹慕如(左)為平野啟一郎擔任口譯。

黃麗群也提出,哲學上本體論的思考路徑可作為理解《那個男人》的切入方式,會更容易找到小說的敘事重點;或者得先破除人的二元性:

「我們很習慣人有表跟裡,有親跟疏,很容易以二元來理解他人。可是『分人理論』所形塑的自我是一團不斷在流動、融入新的經驗和反應的化學體,自我是非常流動、非常曖昧的,不是固著的東西,用佛教的說法就是『無常』。」

➤抗拒標籤化、二分法的小說家,透過文學創作呈現人心複雜面向

話鋒一轉,討論又從哲學切換至法律的層次——《分人》令黃麗群聯想到法理學中的權力主體,以及自然法最小的責任單位「個人」。她好奇平野為何從法律專業轉往文學領域發展?「分人」理論是否跟他的法律背景有關?

平野出身於日本福岡縣北九州市,自言青年時期曾夢想當小說家,但不敢奢望。升學階段,他出於現實考量,聽從師長的建議攻讀法學,進了法學院後,他才明白法律不符合自身志趣,但就讀法學院所接觸的歐洲思想,對平野的文學創作頗有助益。

他讚賞黃麗群的註解。法律的最小單位確實是個人,各種權利都是以個人來發想的。但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並不是清晰地以個人對個人。平野對簡單的二分法向來十分抗拒,認為文學正好能梳理「自我」眾多複雜的面向:

「我覺得文學就是試圖描述很多複雜的現象,慢慢找到事物的本質。透過故事正能抽絲剝繭『人』真正的樣貌。」

➤「面對音樂跟文學所形成的分人,是我喜歡的分人。」

討論圍繞著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黃麗群趁機提問:人與非人之間,譬如動物或大自然的關係,是否也能用「分人」理論解釋?

平野解釋,「分人化」不只面對人時出現,面對風景、一本書或一段音樂都可以產生分人。他回憶,青春時期接觸音樂、文學時總讓他心情十分舒暢,總能夠從音樂、文學作品中獲得共鳴:「那意味著我面對音樂跟文學所形成的分人,是我喜歡的分人。」

平野提及前兩年在日本出版的最新小說著作《本心》,描述一名單親媽媽的小孩因為母親過世,決定用AI技術製造出母親。對主角而言,與其接觸現實中真實的人,都不及AI所創造出的虛擬母親更讓他覺得快樂。「近幾年也聽到元宇宙,之後可能會聽到有人說比起現實中的自己,更喜歡生活在元宇宙中的自己。」

➤減少討厭的分人比例,就能促進心理健康

黃麗群回應平野抵抗標籤化、二分法的個性,同樣身為小說家,她認同小說作品正是拒絕標籤化、一錘定音的創造物,精彩的小說通常都具備性格複雜的角色,就像不同的分人會彼此矛盾:

「這也能解釋為何有人前後不一、首鼠兩端,因為這就是人。」黃麗群則歸納出一個解釋,自嘲聽起來很勵志:人人都是一個分人的管理者,把喜歡的分人盡量增加,讓不喜歡的分人比例沒那麼高,那麼就能促進心理健康。

平野在台已推出三本小說:其中《日間演奏會散場時》、《那個男人》,一部是戀愛小說,一部偏向社會寫實,其間是否有任何關聯?

兩部小說都在思索人的過去。平野表示,創作《日間演奏會散場時》時,日本的政治、經濟面都正處於他認為非常糟糕的狀態,於是他想要寫一部小說讓自己短暫逃避進去。透過這部小說,他試圖傳達:「人是可以改變過去的;或者,過去本來就是會改變的。」乍聽很玄,但確實,人的想法會隨著時間改變。

不過,出生來歷是不可變的,會牽絆個人的一生,這讓平野進而思考:如果爸媽是罪犯,那麼小孩是否就得終身背上這樣的標記呢?相關思索演變成《那個男人》探討的主題。

➤三島由紀夫再世?平野怎麼看

平野抗拒被定義、被標籤,但偏偏出版界總稱他為「三島由紀夫再世」,黃麗群也向平野詢問這稱號的由來,以及他對此標籤的看法。

三島由紀夫對平野而言確實是相當重要的作家,平野讀了三島的《金閣寺》深受感動,是他決定走上小說家之路的主因。三島二十多歲時,便將日本二戰後的虛無心情用非常優美的文字記錄下來,令平野相當欣賞。

平野自己在文壇出道時,碰上日本經濟崩潰後陷入停滯的時期,跟三島過去的感受非常相近。平野猜想,日本編輯或許看出三島與他的相似之處,不過,平野強調自己和三島處理日本人精神空虛上的差異:「我跟三島由紀夫同樣感到精神上巨大的虛無,他最終以信奉天皇這樣單一、至高的存在來填滿內心空虛,我則是用人與人之間實際存在的關係去填補。」

除了耳熟能詳的《金閣寺》、《假面的告白》,平野另外推薦娛樂性高的三島作品《性命出售》(命売ります),「讀這本書可以放下一般對三島由紀夫的認識,會看得非常開心。」●(原文於2023-02-16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分人:我,究竟是什麼?
私とは何か――「個人」から「分人」へ
作者:平野啓一郎
譯者:陳系美
出版:新經典文化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平野啓一郎

1975年生於日本愛知縣蒲郡市,長於北九州市,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部。1999年大學在學中於文學雜誌《新潮》投稿《日蝕》,榮獲第120屆芥川獎。之後陸續發表許多作品,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

主要作品:小說《葬送》、《滴落時鐘的漣漪》、《決壞》(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曙光號》(文化村雙叟文學獎)、《只有形式的愛》、《請填滿空白》、《透明的迷宮》、《日間演奏會散場時》(渡邊淳一文學獎)等,論述文集《分人——我,究竟是什麼?》、《「生命力」的去向~變幻的世界與分人主義》等。

2014年榮獲法國藝術文化勳章,2019年以長篇小說《那個男人》榮獲讀賣文學獎、本屋大賞第五名與紀伊國屋書店年度選書第二名,備受文壇、讀者與書店店員三方肯定。

得獎紀錄:
23歲 獲日本芥川龍之介獎 
32歲 入選三島由紀夫獎評審
33歲 獲日本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 
34歲 獲法國文化村雙叟文學獎
39歲 獲頒法國藝術文化勳章
41歲 獲日本渡邊淳一文學獎 
43歲 獲日本讀賣文學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