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001《史記》卷一〈五帝本紀〉01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我大學的指導教授是帶領我進入《史記》殿堂的奠基人。當時,還曾問過教授一個現在看來很笨的問題:如果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那黃帝的爸爸─少典,就定義上來說,不是應該更稱得上「始祖」這個稱呼嗎?當時教授面對我的笨問題,笑笑地對我說:「誰說少典一定是人名?讀古書,不能用現在的角度去思考。」
記得當時曾有其他教授告訴我:「少典」或許是部落的名稱,因此如果解釋成「黃帝是少典部落的後代」好像也說得通。
但時隔數十年,今日看這段文字,想到的卻是司馬遷為何會如此寫呢?在上古時代,「姓」與血緣有關,「氏」與地緣有關,直到秦漢之際,姓氏混用下,早已忘了什麼是「姓」,什麼是「氏」了。再者,司馬遷之於孔子,如同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之於司馬遷一樣久遠,在那個還曾經經歷過焚書的時代裡,在那個經歷過諸子百家加油添醋過的時代裡,司馬遷要重現黃帝的那段歷史應該是挺困難的。他千挑萬選出「黃帝」當作他作品中的第一號人物,捨棄掉更早的神農氏等三皇,應該是因為相較之下黃帝身上的神話色彩比較淡吧!但是,黃帝留下來的資料仍舊殘缺下,司馬遷應該還是用了不少漢朝人的觀點來彌補資料不足的「黃帝」,像是「公孫」這種後代的姓氏,上古時代應該不會出現才對。
至於後面那段誇飾,只是司馬遷想表達黃帝的異於常人而已。關於這段敘述,我也曾經試著合理化過,畢竟嬰兒牙牙學語需要要範本的情況下,身為部落首長的後代,黃帝在嬰兒時期應該比其他嬰兒有更多機會聽到人講話的機會,因此他能「弱而能言」,應該只是環境所造成的,沒有需要特別神化。 總之,這段文字讓我看到了司馬遷的文筆優美,後面連五個排比,讀來氣勢磅礡。但如果站在史料的角度來看,也只能體諒司馬遷能掌握的史料真的不多,所以他才會在史料雜亂的情況下,寫出這些帶有後代色彩的紀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