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特立獨行的香港知識分子—— 憶李怡先生

文|陳雅明
李怡先生的《失敗者回憶錄》敲定在台灣出版,「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他不時在報章、講座引用馬爾羅的名言,回顧自己思想、政治、陣營的轉變,在他生後仍然承受前期背景而來的罵名。
不是左派,不是右派,一個自由主義者
「我不是左,也不是右,我是一個獨立的寫作人。」李怡先生最大的啟發是他特立獨行、不斷自省。我與李怡先生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14年10月,還在港大唸書,正在辦港大學生報,邀請了他擔任時事沙龍的嘉賓。
那時候還未建成香港大學站,我在薄扶林道的舊大學入口等候,李怡先生從的士推門出來,白髮翩翩,踽踽獨行,不必拐杖,沒有助手,穿著卡其色的西裝外套,總是我行我素,如武俠小說大隱隱於市的高人,像文藝電影的作家瀟灑自若,當時他已經七十八歲,還是健步如飛。我在他旁邊,望著他的側臉略微向上,似乎在追憶地說:「四十年前經常受學生邀請來港大做中國周講座嘉賓,鈕魯詩樓還在嗎?」這個特立獨行的形象與他筆下的文字互相輝映,真正做到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在他身前,就有不少人拿他從左派、到泛民、再到本土的立場說事。在2014至2016年,那些攻訐為最甚。有人攻擊他為「三姓家奴」、有人認為他「拍青年人馬屁」、有人指摘他「分裂陣營」,當時我們計劃合作寫一本人生議題的書,因此是我與他交流最頻密的時期,那些都看在眼內。他一身追求的是「自由」,他認為知識分子必須保持獨立性才能自由,他有兩大寫作原則:一是不畏強權,二是不畏群情,他跟我說,其實後者比前者更困難。他人生遇過兩次群情洶湧的狂熱抨擊,一是2008年根據徐復觀的文章發表「天譴論」,二是2016年我見證過的梁游事件。
2008年那次李怡先生堅持拒不道歉,認為立論有理有據。2016年那次站在年輕一方說話,除了受社會輿論批評,身邊的朋友也針鋒相對、割席、疏遠。那是我見證過的,「去到這個年紀,我已經不介意別人怎樣看我。」多年以後,那些爭論看來十分微小,但當時卻是相當悲哀,到現在也感到悲哀的是,香港有不少學者博士之流,遺憾地有良知、有勇氣說真話、不看老闆臉色為文的,只有一個李怡。
忠於自己,不斷剖白的文字
李怡先生的文字是上承魯迅雜文風格,不時在解剖自己的內心,無論他的立場如何轉變,背後堅持的是「忠於自己」的認識。他的評論不是超然理性那一類,他有文學底子,相信人的感覺、情緒與怎麼認識這個世界是不可劃分。他經常提及的作家除了魯迅,還有契訶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芥川龍之介。
我與李怡先生合作寫的書,寫到一半就因為世道嬗變擱置。後來年輕導演林子穎拍攝李怡先生的紀錄片《坐看雲起時》,找了我評論李怡的文字。林子穎拿了一張皺了A4紙給我,寫著八十篇文章的標題。我早已埋藏在堆填區的記憶忽然躍然紙上,是我曾經希望在李怡八十歲生日時出版的八十篇文章的選集。當時他跟我說,有些文章選得太長了,計劃因此又擱置了,連我自己也忘掉那張廢紙去了哪裡,原來李怡先生一直保留下來。
我把八十篇文章找出來重看了一遍,趣味盎然地把他其他書又重讀一次,又問他借了早年出版的絕版書如《晨星及其他》(他二十多歲時寫的散文集)、《知識分子與中國》(他在八十年代訪問過的著名知識分子,例如勞思光、徐復觀、余英時)、《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我從他百多萬字的著作編成《走過悲觀而積極的人生——李怡語粹》(簡稱《李怡語粹》),實際上他寫的字超過千萬。
魯迅說:「我的確時時刻刻在解剖別人,然而更多是無情地解剖自己。」華人世界中,最難能可貴的是「解剖自己的文字」。我選了11篇在《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反映李怡心路歷程及內心掙扎的長文編在《李怡語粹》。
其中有一篇《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的自序反映他脫離左派成為獨立知識分子的剖白:「其後,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了重大的壓力,使我一度既被『勸告』、也不得不考慮把銷路廣闊的《七十年代》月刊停辦,並考慮自己從此沉默。但在事實不斷被謊言掩蓋的世界裡,我實在很難沉默。性格是決定命運的,於是寫作這些文章的這兩年,遂成為我生命中最多矛盾和坎坷的日子。我不僅要否定自己以前的一些看法,而且要被迫放棄一些事業基礎和個人利益。我不否認這是痛苦和需要勇氣的。但極有限的真話也必須要有人講出來。所以儘管這本書中的見解無甚高論,但對我來說,我珍惜生命中有這麼兩年,憑勇氣,付出個人的代價,寫下了這十篇文章,說出了極有限的真話。」
李怡先生的寫作生涯超過60年,橫跨香港幾代,而且長居香港,親歷香港近代史幾乎所有重要事情,筆耕不輟,後期的報紙專欄大多結集成書,但《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很多文章未經整理,那些份屬珍貴的歷史文獻容易被人遺忘。吳靄儀日前在《明報》專欄寫下「李怡留下的豐富著作,需要而值得認真和客觀地研究,重新估量:李怡其人及他的時代。」我深以為然。
了解新趨勢 永遠保持年輕
李怡先生逝後,不少人稱他為「青年導師」,認為他影響了幾代的青年,但這側重點忽略了李怡先生是那麼好學不斷,長期緊貼新趨勢的脈搏而從不故步自封,甚至是主動向青年了解社會新動向、新科技。
有一次在港大的講座上,有朋友稱李怡先生是比起在大學課堂上的老師更值得稱為「老師」。李怡先生當下回應:「四十年前,我經常來這裡,那時候的人都稱我為『青年導師』,後來我發現自己是『青年誤導師』。」所以,我們稱李怡為「李怡先生」,不是「李怡老師」。又有一次,在書展的講座上,一個中年讀者發表了五分鐘「追捧」李怡的言論:「從《七十年代》開始看你的文章,你帶領我們對世界認識的轉變⋯⋯我會永遠追隨你。」正當我心中猜想李怡先生會如何回覆時,他僅說了一聲:「多謝。」
知識分子總是喜歡充當指導者的角色,我不知道四十多年前的情況是怎樣,與晚年的他相識交流完全感受不到他「好為人師」的習氣,他不是想領在我們的前面,也不是想跟隨我們的後面,是想站在我們旁邊。他說Karl Popper的名言是他的人生座右銘:「人類知識是不斷從臆測與否定中發展出來的,而批判精神即是科學精神。」他寫過:「人的思想必須隨著認識的增長而改變。人是需要不斷否定過去、不斷批判自己才得以進步的。」
對一個肯定有很多知識及人生經驗的人來說,教導別人從來不是難事,不斷跳出既有框架,學習新事物才難能可貴。
那大概是最後一次與李怡先生在他的北角居所吃晚飯,我進門後,看到他正忙著把上網線翻來翻去,他說不知道電腦發生了什麼問題,弄了一個下午都搞唔掂,他說找了師傅維修但要明天才到,「但盡量都唔想脫稿啦。」李怡先生好早就學會打字、上網、使用電腦,也沒有助手。我幫助他修理了一輪,終於可以上網,他面露微笑,似是鬆了一口氣,那時已經是晚上十時多,我說:「咁我走先,唔阻你寫文。」李怡先生氣定神地說:「可以傾一小時,腹稿在腦海,好快就寫好,在截稿前交到。」
國畫大師黃永玉替李怡先生畫過一幅側臉的速寫,掛在他北角居所的客廳。我坐在那裡聽他分享往事,或討論世情,有時候問到一些人生問題,他會沉默地停下來,微微轉身凝視遠方,那側臉的神態如同黃永玉的畫作,那是一個知識分子特立獨行的姿態,望向遠方的眼神,不知道是正在回顧自己年輕時社會主義理想的幻滅,抑或是對年輕一代在未來的希望寄託?「時代的列車在軋軋地前進,跨過了動盪的六十年代,踏入人類歷史新的十年⋯⋯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世界,一個複雜矛盾的社會,我們幾乎每一天都不可避免地面臨抉擇:走怎麼樣的道路?做怎麼樣的人?跟隨哪一種趨勢?」——《七十年代》發刊詞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