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瘂弦謀求博大而均衡的文學中道,和聶華苓舉辦國際文學組織的宗旨異曲同工。由幕前走到台後的兩個文學人,皆主張文學與政治保持距離,同樣用長達20年的時間,踐履一個超越限界的文學社群理念。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范銘如

投奔自由,的幻影

聶華苓和瘂弦同是在1949年的逃難潮中被浪捲到了台灣。聶華苓是舉家連同母親與弟妹出逃,瘂弦則是隻身隨軍來台的流亡學生兵。在動盪倉惶的遷台過程中,聶華苓的幸運不僅在於全家同行,還順利進入甫創刊的《自由中國》雜誌社工作,隨後展開寫作生涯並主編文藝欄。

《自由中國》是由雷震這位國民黨元老,召集一些開明派人士成立的外圍組織。初始目的無非是宣揚德政,編輯顧問和作家群不是達官顯貴就是知識菁英。幾年後,即使雜誌社的批判立場開始與政府產生裂痕,政要逐一求去,留下來的理想主義者反而更加堅定凝聚。

身為編輯部裡最年輕、也是唯一的女性,聶華苓觀察吸收這些時代俊彥們的思想和人格,並在他們的尊重和維護下,將自由主義的信念實踐到《自由中國》文藝欄。從她1953年接掌文藝欄後,反共文學的比例漸次降低,到了1955年,甚至直白托出「文章變成八股毫無動人之處」、「標語有何用處」等反官方文藝的說詞。取而代之的,則是不以政治掛帥的純文學作品。

從1949年11月到1960年9月,聶華苓在職場上的際遇無疑是令人欽羨的。同時期嶄露頭角的女作家群,無一不歷經到處投稿,或者輾轉於職務間的過程。即使同樣幸運地在1953年開始主掌《聯合報》副刊編務10年的林海音,來台後也是先從參加台灣鄉土史講座、向中婦和中副等傳媒投稿,累積著人脈。順遂的她們樂於將資源分享給文友,一樣致力於墾拓純文學園地。

或許因為報紙和雜誌屬性有別,林海音傾向本土和大眾化;而聶華苓偏向外省自由派菁英,女作家群則是兩邊共同的基石。福兮禍所倚,《自由中國》被入罪抄社後,聶華苓雖僥倖沒有入獄,卻落入長期被監視、失業而家計無著的牢籠。

此前談笑有鴻儒,轉為笑語不聞聲漸悄。4年間只有聯副和《文星》等少數媒體零星刊登她的稿件、美新處給她一些翻譯工作,以及後期臺靜農和徐復觀邀請她去兼課。

當聶華苓在1964年拿著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的邀請函和國民黨的出境許可,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作家寫作班(Iowa Writers' Workshop)時,心情可能像是攀住了從鐵屋上逼仄天窗垂下的一根逃生索。抵達安全自由的國度後,倘若她不再返顧、甚至斷絕與這塊傷心地的聯繫,也是人之常情。

聶華苓的選擇,卻是將切身之痛化為大愛,襄助安格爾在以美國作家為主的寫作計畫班之外,籌設「國際寫作計畫」(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IWP),將自由的藤蔓拋給更多國家的作家,尤其是極權統治下的異議分子。大部分經費由美國新聞交流總署負擔,美新處沒邀請,或沒邦交但他們覺得值得邀請的作家,就由聶華苓和安格爾伉儷負責籌募經費。

從1967年到1988年退休轉任顧問,聶華苓始終堅持邀請台灣作家,不同美學、政治立場和世代的男女作家兼顧,曾受邀的作家現在多已成為台灣文學界的中流砥柱。

在冷戰和戒嚴的時代,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提供的平台,是台灣作家能夠與世界各國和其他華文圈作家交流的桃花源。台灣作家得以在美國各地旅行和演講,自在暢談文學技巧或社會理念,並在翻譯者的專業協助之下,討論、修改自己的作品甚至尋求外文出版的可能。

聶華苓自己即深受這種國際交流與視野的滋養,在1970年寫出生涯神作《桑青與桃紅》,可惜在聯副連載約3個月就被禁,轉而在香港《明報》刊載。直到80年代後期,台灣讀者才終於能讀到這部融合女性、戰爭、白恐和離散的國族寓言傑作的全貌。

只有月光,沒有籬笆

瘂弦是愛荷華國際寫作班最早期的受惠者。當聶華苓在《自由中國》雜誌社風生水起之際,瘂弦剛以上等兵的身分考進政工幹校戲劇組,土法煉鋼地參加中華文藝函授學校,由覃子豪啟蒙新詩創作。慢慢地,在高雄左營結識一群軍中的文藝同好,創立爾後成為台灣新詩重鎮的《創世紀》詩社與雜誌。

1966年瘂弦應邀至愛荷華,見識到外國作家的素養、勠力於文學創作的氣魄。期間他勤於走訪各大圖書館,一本一本抄錄在台灣猶是禁書的中國新文學作家的作品,觀摩前輩詩作的同時,連帶為他日後做中國新詩史的研究,墊下扎實的根基。離開美國的那一年,瘂弦出版了英文詩集《Salt》,以及他的傳世經典詩集《深淵》。

1969年瘂弦返台擔任《幼獅文藝》主編8年,其後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深造一年,繼而在1977年擔任聯副主編20年。詩人瘂弦漸漸隱身幕後,轉型成藝文推手。或許是在美國領略過跨國交流的益處,瘂弦在編輯檯上,除了培植有潛力的本土文學新秀,也努力將國際潮流引進台灣。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接聯副主編後,首開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同步深度報導。

在資訊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台灣報紙通常是由新聞版做外電翻譯,副刊則視得獎人的知名度,決定幾天後是否發文簡介。直到1979年,聯副在公布諾獎人選後,以越洋電話邀約海外學者即時報導並翻譯作品,隔日隨即以大篇幅版面專文介紹。縮短國際文學資訊時差的成功出擊,刺激了對手《中國時報》副刊主編高信疆隔年的追擊。

兩大報的良性競爭,讓諾貝爾文學獎的即時追蹤報導成為台灣報界至今的慣例。同樣吸引閱眾眼球的兩大報文學獎項,厚植了近3個世代的創作者,當年躍過文學獎龍門的我推的孩子們,如今已卓立為台灣文壇的天王天后。

瘂弦在聯副的20年,剛好是台灣經濟和報業蒸蒸日上的年代。《聯合報》版圖擴張至美國和泰國的《世界日報》。台灣文學隨著瘂弦統綰的聯合報系副刊版面,快速傳播到海外華人社群。瘂弦或以詩人或編輯的身分促進泰國、香港、新加坡和菲律賓的華文活動,戒嚴的結束亦帶起一波兩岸文藝的切磋。瘂弦開創了林海音之後聯副的第二個盛世,深化了副刊的純文學傳統,並將台灣文學的豐碩成果延伸到海外的華人社群。

深淵外,水長流

聶華苓曾多次感慨,「我不要政治,政治偏要纏我。」瘂弦亦曾回顧文壇多次論戰造成的傷痕,有感而發地說,論辯後「真正的收穫,恐怕還是作品的本身。」因此他的編輯觀是追求博大和均衡,讓思想觀念透過文學形式的溝通,在多元條件下匯集交融而成豐厚內蘊。

但如果擁有寬闊胸襟、以文會友的情懷就能水到渠成,未免太小看了政治牽涉的範疇,和兩人站在風頭浪尖上的難度及能耐。文學史家不只對被記載下來的有興趣,對字裡行間、或者該寫卻未寫的空白,同樣興味盎然。於無聲處聽雷,更覺餘韻繞樑。

不少讀者閱讀聶華苓的自傳《三生三世》時,最錯愕處莫過於,描寫到她在雷震案3年後,遇見來台並對她提出訪美邀請的安格爾,緊接著下一章就以他寫給她的情書,交代抵美後的生活。相較此書前半部,從童年到來台後經歷的細描,以及最後一章對幾個寫作班訪問作家和再訪雷震的素描,中間關鍵幾年的斷簡耐人尋味。

譬如,安格爾初見聶華苓時說,他的好友、上一任台北美新處處長麥卡錫(Richard McCarthy)提過雷震案並擔心她的安危。是否安格爾一開始的訪台,即是計畫中的救援行動(雖然一見鍾情應是預料之外)?台灣政府又為何會放行?

再譬如,《三生三世》中未提、擴寫版《三輩子》中對1972年,她和安格爾翻譯出版《毛澤東詩詞》一事,僅以「茶餘飯後的消遣」、「不知怎麼傳出去了,紐約的出版公司向我們要稿」帶過。

1972年正是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春江水暖之際,夫妻倆籌備翻譯的時機竟然如此湊巧?其實,在國際寫作計畫舉辦的年代,美國國內左右翼衝突對立激烈,蘇聯箝控東歐,中國對內文革、對外由親俄至親美。

在國際情勢險峻詭譎中,邀請各種敵對方同聚一堂,不啻置身於國際關係漩渦當中。如何在殊異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美學立場中,取得「博大而均衡」,誠非易事。遑論在保守傳統的南方小城,一個黃面孔的年輕女人,以女主人之姿周旋在各大機構募款。不敢想像,在那豪爽的文壇大姊大形象下,隱忍過多少歧視和辛酸。

瘂弦主編《聯合報》副刊的時期,也正是台灣意識形態交鋒最白熱化的階段。1977年初,鄉土文學論戰在大小報章雜誌上爆發,《聯合報》作為保守派大本營,連續刊登對鄉土派的回擊,包括8月份副刊上最被後世詬病的兩篇過激文章:〈不談人性,何有文學〉和〈狼來了〉。

在劍拔弩張的氛圍中,軍系出身的瘂弦在10月上台,聯副的火力並未往上調升。1981年1月「國軍文藝大會」上官方定調文學的發展方向,形同為論戰劃下休止紅線。巧合的是,同年聯副舉辦了3場作家雅集,一場討論小說,一場討論新詩,最後一場的主題竟然是光復前的台灣文學。

接著幾年,聯副陸續增加光復前台灣文學作品選錄和作家小傳專輯,以及一連串向鄉土派示好的特別策劃。隨著80年代民主意識的高漲、解嚴,到90年代兩岸交流和民進黨崛起,聯副似乎選擇了一條低調穩健的路,回應時局巨變,將日治時期和大陸文學橋接上戰後台灣文壇,獨派統派兩交好。

期間的決策過程,與多方勢力的權衡折衝,絕非主編一己喜好得以裁決。瘂弦長年保存與文友的書信,並仔細分類歸檔,未來若能出版,應能為這段轉型中的文學場域,提供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瘂弦謀求博大而均衡的文學中道,和聶華苓舉辦國際文學組織的宗旨異曲同工。由幕前走到台後的兩個文學人,皆主張文學與政治保持距離,同樣用長達20年的時間,踐履一個超越限界的文學社群理念。

瘂弦與聶華苓同在2024年10月先後辭世。斯人已遠,他們為台灣、為華人、為世界文壇做出的貢獻長存。謝謝他們讓我們曾經瞥見,文學大同的可能榮景。


(文章授權轉載自「Openbook閱讀誌」,原文按此。)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