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筆記】夾在公權力父親與社運家母親間的「愛國少女」—《南韓民主家政課》

WencheWu
·
·
IPFS
·
由1995年出生的南雅琅,父母是經歷過南韓民主化的世代,自己則因為世越號等近年來發生在南韓的重大事件,而感受到多次衝擊;但父母對於政治的不同立場,卻讓她感到迷惘、混亂,同樣是至親、同樣「愛國」卻截然不同的路線,而她又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方向?

過去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很幸運能看到許多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上映的作品,今年原本想說無望,卻還是因緣際會獲得了觀賞到了《南韓民主家政課》這部紀錄片。由1995年出生的南雅琅,父母是經歷過南韓民主化的世代,自己則因為世越號等近年來發生在南韓的重大事件,而感受到多次衝擊;但父母對於政治的不同立場,卻讓她感到迷惘、混亂,同樣是至親、同樣「愛國」卻截然不同的路線,而她又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方向?

雖然「民主家政課」這個名字比較淺顯易懂,但原文片名「애국소녀」(愛國少女),或許更接近於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涵。位居政府高層的父親,被形容是「愛國公務員」,為了自身理念而成為資深街頭抗爭者的媽媽,則是「愛國運動家」;同樣都是「愛國」,卻展現在兩種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對立的立場上,引發「愛國少女」的反思與改變,只可惜在片名的翻譯過程中,這層意義消失了。

或許是因為最重要的對話同樣都是在「飯桌」上進行,《南韓民主家政課》很直覺會讓人想到2016年由台灣導演黃惠偵拍攝,關於女同志母親的紀錄片《日常對話》;雖然兩位導演在拍攝時的年齡有一段差距,但不論是在各自片中展現出的真實情緒,或者是決定直面與至親間疙瘩的勇氣,都十分相似。而觀眾或許也能夠在片中,感覺到南韓在近代政治發展上,與台灣的極度相似,儘管並沒有像世越號那樣的重大事件,但同樣的場景或許也在許多家庭上演。

在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或許就是登山的那一段。就如同父親在政治上選擇成為政府組織的一員,從內部推動他的改革,母親則走上街頭,希望以更直接的方式達到她的訴求;儘管目的地相同,兩人分別走向了平緩的遠路與陡峭的捷徑,留下不知道該跟隨誰的女兒。這個橋段完美貼合了這部紀錄片的劇情,甚至完美到讓人疑惑,到底是怎麼剛好捕捉到這個場面的。

「我們都成為自己想要的大人了嗎?」是導演在世越號時,對於夢想成為記者、監督政府的父親尖銳的提問;同時也是她在拍攝的當下,回望當初對父親感到矛盾的自己後,對於自己的反思。政治或許是人類社會最難以統一的分歧,甚至總是會讓人感到無所適從,但或許真正找到方向的方法,就在這樣不斷地回望、提問當中。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