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韓國親密殺人的現況分析 卻也同時陷入了性別框架當中—《我只是想分手而已》

WencheWu
·
·
IPFS
·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是一本以「親密殺人」為主題的作品,兩位同時為媒體工作者的作者,發現南韓女性普遍所面臨的威脅,驚訝於社會的沈默,決定揭露背後隱藏的因素,並且期待藉此帶來改變。

並不是和那男人交往的妳做錯了什麼,也不是想盡辦法和那男人分手的妳該負的責任。責任在於這個社會,這是必須確認『殺人前兆』並全力阻擋的兇殺案;責任在於國會的漠不關心,他們沒有制定法案讓警察得以介入親密殺人事件;責任在於法院,眼睜睜看著身為被害人的女友被打死,卻仍以緩刑釋放加害人;責任在於政府,沒有設立處理女性暴力事件的機構。

許多人喜愛韓劇的原因,是能夠將自己投射在演員身上,想像自己也有一段美滿的愛情故事;但諷刺的是,事實上存在於韓國社會的,卻是性別比例懸殊的約會暴力,以及因此衍生的「親密殺人」。三年108起,平均約10天就有一名女性,受到自己曾經信任的摯愛殺害,其中許多人只是單純想要結束一段關係,卻因此成為冤魂,而這樣的數字還有很大的可能是被低估的。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是一本以「親密殺人」為主題的作品,兩位同時為媒體工作者的作者,發現南韓女性普遍所面臨的威脅,驚訝於社會的沈默,決定揭露背後隱藏的因素,並且期待藉此帶來改變。從統計數字、司法、立法,到政府與民間機關,在憤慨的同時,她們也企圖為仍舊處於高風險的同胞,帶來一些希望。

藉由無數案件拼湊出的韓國親密殺人嚴重性

市面上有一種圖片,是藉由無數微小的照片,來構成一幅巨大的圖像,《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的手法大概就像是這樣。儘管在論述方面,並沒有給人太過深刻、理論性的建構,甚至讓人感覺類似流水帳的文字,卻會在某個時間點,讓讀者終於看見作者想要描繪的議題輪廓,並且因此深感震撼。

在作品的最後,作者附上108個案件的簡述,其中不難看見因為提分手被殺害,或者是明明報警,卻完全無法受到保護,反而在短時間內喪命等,儘管受害者不同,卻極度類似的悲劇不斷上演,同時也會產生與作者相同的悲憤。然而,其中與法官對談的段落,或許才是本書最值得閱讀的部分。

儘管受害者多是女性,但就為了如此而設定針對女性的「保護專法」,是否也犯了「理想化」受害者的錯誤?而以性別為基準的判別,是否也違反了比例原則,以及讓原本就處於弱勢的男性受害者,變得更孤立無援?法官的回應,在去除了那些情緒之後,也讓作者與讀者都能夠以更理性的角度,思考相關議題的解方。

親密殺人受害者多為女性 保護卻不應以「性別」為基準

「弱者是不能發脾氣的」,書中訪談的女權運動家金洪美里,準確地點出了親密殺人與約會暴力中,性別如此懸殊的關鍵因素。在其背後支撐的,不只是傳統的價值與性別角色,就連現代影視都以浪漫的包裝,強化了這樣「男強女弱」的思維。

比起後知後覺的法律,《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中加害者們與部分民眾所信仰的社會價值,或許才是他們得以為所欲為、並且受到縱容的最大助力,而在遏止權力不對等所引發的暴力之外,切斷權力結構與性別間的連結,或許才是讓社會走向平等與進步的最大難關。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GjnY1G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