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看待柏林人去游行

浅表性设计炎
·
·
IPFS
·

今天在群里看到一个链接,是关于最近在欧洲多地爆发的反对疫情隔离措施的游行。文章说这些游行的欧洲人仿佛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居然谴责研发疫苗和防疫措施,还提到了很多阴谋论,真够荒谬、反智、无脑。

作者开篇先给出了“无脑”的价值判断,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简化地描述事件,最终得出了确实无脑的结论,也得到了留言评论区的一致认可。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而且越来越多了。读完只觉无用:除了一些碎片化的、掐头去尾的信息外,读者有得到一点点关于完整事实的叙述,或者加深了一点点对陌生群体的理解吗?没有。

只能毫不客气地说,真是文字垃圾。

如果作者只是在公众号抒发情感,记录生活,那么在符合平台运行规则的前提下,怎么写都行,没人有资格指手画脚。

但对于这种公共性很高的议题,如欧洲、美国等重要大国的状况,社会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隐藏在背后的结构性的变化等等,都对作者的笔力有一定要求,对事实的精准把握。作者应该有能力,全面地、完整地、清晰地阐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事实的部分,应尽量保持客观中立。因为歪曲这些事实,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甚至发生可怕的错位。

在大部分读者是简体中文用户的情况下,作者还需要把握远方的、陌生的经验和中国自身的关系。在关系的部分,作者当然可以展示自己的价值和伦理判断,表达自己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但公共议题的价值判断必然不能仅基于个人的好恶,更要基于对全球局势和国内/国外认知差异的判断。

公共性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读者增进对世界的理解,进而反观自身,理解自己,并向更理性、更良善、更能独立思考的方向发展。

一篇谈论公共事件的文章,如果一做不到事实中立,二做不到伦理担当。那么阅读它不但会浪费自己的宝贵生命,更会降低自己的智识水平。它有意无意的迎合思考的简化和懒惰,简单地排斥和自身不同的理解。

粗略地说,中国人和欧洲人对于自由的理解不全然相同。

中国人让渡部分权利,换得社会整体的安宁与稳定,部分欧洲人却不一定愿意。他们看到了一些群体在严格防疫政策下生产生活的不便,所以出走发声。对照自身,难道中国就没有相同的问题吗?

他们质疑对一种正在不断演化的病毒开发疫苗的有效性,更不愿加强这种图景,即:人无助地暴露在可怕的自然面前,唯有技术才能帮助人们生存。到底什么才能帮助人类走出这场大流行?这样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020年8月明镜周刊 封面图


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我完全认可或支持他们的观点。但游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可以丰富我们对事件的理解,然后改进优化自身的做法。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令人苦恼的,甚至永远也不可能达成共识。这不妨碍我们放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想法”的渴望,锻炼与差异共处的能力,甚至喜欢这种共处并从中受益。

互联网烂文之多,内容审查当然是主要原因,但这不代表读者无半点责任。即便是微小的个体,自身赋权的办法仍有很多,可以科学上网,或寻找更好的平台。

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一个挑剔苛刻的读者——人们不仅应该购买品质好的物质产品,更应该用相同的、甚至更高的标准要求精神产品——用高质量的文字,滋养自己的大脑和心灵。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