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究竟崇拜的是什么

番茄米线
·
·
IPFS
·
他们崇敬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他们从未被满足的主体性。

先叠个甲。我不是在说父母和子女关系好是不正常的,我定义的孝道是包含不平等在内的。

我认为现存的亲密关系有两类。第一类是爱,爱能且仅能存在于两个主体之间,也就是平等的;在爱的关系中,双方对对方好、尊敬对方是出于自愿的、自主的,意思是认为对对方好对自己有利,是正面情绪;而如果关系中有崇拜、依赖在内,那一定有一方或主动或被动地客体化了;这种关系我还没想到比较通俗的名字,暂且叫“主体性投射”,就是其中一方自己主体性缺失,然后想通过另一方来找回自己的主体性,通俗来讲就是想让别人给自己的人生负责;在这种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好是被迫的,虽然有时看起来像自愿的;“被迫”的意思是,认为不对对方好对自己有害,是恐惧一类的负面情绪,也就是讨好

那接下来得说一下主体性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自我的主权、不被工具化(客体化)的自由,我时刻都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为主,可以简单理解为自信。比如我很累,然后老板让我加班,我加班了就是以老板的需求为主,就被客体化了;我不加班就是以我的需求为主,就是主体性的体现。

除了心理因素,最常见的主体性缺失往往是经济不独立、不自由的结果。以亲子关系为例,父母掌握孩子的所有经济来源,那么孩子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父母的客体。例如孩子想打游戏,其真实需求是放松,或者是感受自我实现,但父母不让他打,这就是对孩子主体性的剥夺。这一过程并不必需通过严厉呵斥,甚至不需要父母开口,孩子自己内心可能就会出现一个父母意志的化身,这个化身让他感到以自己的需求为主是羞耻的,此时他自己就可以剥夺自己的主体性。

至于为啥父母不让孩子打游戏,这就要回到之前多次提到的一个定律了:客体发挥其工具性符合主体的利益,而客体发挥其动物性则单纯消耗主体的资源。孩子打游戏只有孩子自己爽,这是孩子在发挥自己的动物性;而孩子做事让父母爽这是发挥其工具性,比如学习、干家务、装作孝顺等。孩子消耗父母的钱却只让自己爽了,父母必然生气、焦虑,这就像你被一支一直在跌的股票套牢时的感受。就像为什么员工摸鱼老板会生气,因为员工摸鱼只有员工爽了,但却在消耗老板的资源。

所以,父母就必然要夺回主体性,并将孩子客体化。长期以往,孩子发现父母的意志不可违背,于是就会在心中形成一个神明般的“超我”,是超越他自己的存在。在这种关系中,父母是神明,是对客体有着无限权力的主体,而孩子是只能被父母支配、使用的工具(客体),于是对父母的敬畏、崇拜,与对得到父母肯定的需求,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即便已经离开父母的实体了,孩子心中的那个超我依然会代替父母去规训他。

但实际上,任何人的父母都不能承担“神明”的头衔,他们就是普通人,他们的人性和其他所有人都一样,只是在孩童时期,父母经济独裁的地位让孩子产生了父母如同神明般掌控着自己的人生的错觉罢了。在我看来,这才是亲子之间的亲情会被区别于其他感情的根本原因;而事实上亲情、友情、爱情和其他各种亲密关系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应该是爱。

综上,有些人崇拜自己的父母特别夸张,还拿自己的孝顺标榜自己,本质上是在长期被客体化下养成的生存策略罢了。说白了,他们崇敬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他们从未被满足的主体性。

CC0 License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番茄米线哲学、政治、经济、历史...... Medium英文号:Tomato Ricenoodles
  • Collection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