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創保在香港足球的歷史定位是甚麼?
(另一版本刊於2020年4月24日香港《明報》世紀版)
香港足球因為疫症停擺之際,傳來黃創保在曼谷過世的消息。黃創保是精工隊的創辦人。但由於精工全盛時期的班主是其弟黃創山,所以精工足球隊的名堂,與黃創山緊緊扣連。黃創保後來亦重返球壇創辦了寶路華。於是香港足球故事中的黃創保,其角色就是寶路華班主。
賓路華在甲組亮相的時間並不長。1979年,寶路華取得升上甲組資格。到1984年,黃創保就宣布球隊退出足總賽事。短短五年的甲組時光,而且始終與甲組聯賽冠軍緣慳一面,到底是甚麼令球迷如此緬懷寶路華?黃創保經營球隊的手法,在香港足球史上又有何意義呢?回答這兩個問題前,先要介紹一下寶路華升上甲組時的球壇情況。
香港足球的職業化,始於1968至1969年度球季。兩季後,流浪引入了居里、華德等蘇格蘭外援。此舉開創了香港甲組球隊引入歐洲職業外援的先河。流浪的蘇格蘭援將不但為球隊吸引更多觀眾入場,又和陣中華將合作取得聯賽冠軍。這促使其他球隊效法羅致外援。外援在香港甲組賽場馳騁的場面,很快就成為常態。然而,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甲組聯賽中,成績最好的卻是南華。
南華既為本地足球的擂台躉。該隊成為七十年代聯賽成績最好的球隊,似乎沒有甚麼特別。但當年南華仍然堅持傳統起用全華人球員。八十年代前以外援身分效力南華的球員,除了曾短暫亮相的韓援朴利天,就都是南洋華將。當中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仇志強。1975至1976年度至1977至78年度球季,南華以全華班姿態,在外援充斥的香港聯賽完成三連霸事業。此外,愉園是七十年代另一支沒有起用外援的前列分子。這支左派球隊亦能在1977至78年度球季起連續三屆得聯賽第二。由此可見,職業外援無疑可提升球賽質素、吸引球迷入場。但論實力,大概除了個別最優質的外援球員外,七十年代外援的平均實力還不如本地一二線球員。否則就難以解釋為何南愉兩支全華班可以在七十年代踢出佳績了。
寶路華參加甲組的首季,沒有為球圈帶來很大的衝擊。事實上,那一季(即1979至1980年度)聯賽平均每場觀眾只有二千四百四十人。這數字比起比起顛峰時期(1973至1974年度)的平均每場六千三百三十八人下跌了六成有多。但之後的三個球季,甲組聯賽入座數字在連跌六季後連年上升。八十年代初球市反彈,與南華的戰績帶來話題不無關係,但寶路華亦功不可沒。1981年,黃創保找來了原是足球記者的謝東尼任職業領隊,並放權予對方物色外國教練。謝東尼隨即找來了蘇格蘭教練韋利外,還帶來了前阿仙奴主力查理佐治。查理佐治雖然最後在寶路華待了幾個月就離去,但寶路華卻憑這單交易向球迷說明了球隊提升外援級數的決心。票房上,寶路華在當屆奠定了作為南精之後的第三勢力;賽場上;球隊成績大躍進,贏得總督盃和足總盃雙料冠軍。
與此同時,精工亦在1981年起開始起用荷蘭外援,當中如穆倫、迪莊等都是國腳級人馬。但在1982至1983年度球季,精工四戰寶路華竟告全敗。這一屆也可算是寶路華最光輝的一屆。當季寶路華由兩名前蘇格蘭國腳——柏蘭尼和克捷臣領銜。其他外援主要是曾有英甲上陣經驗的英援。再加上陳發枝、施建熙、余國森、陳雲岳、蔡滿祥等本地華將,寶路華蟬聯兩項盃賽冠軍。但聯賽卻因在壓軸戰僅賽和海蜂,未能奪標。球季結束後,兩張蘇格蘭王牌都離開了寶路華。翌屆寶路華雖然仍能取得兩項盃賽冠軍,但聯賽又再一次屈居次席。同時該季球市又改吹淡風,平均入場人數由逾六千人回落至不足四千四百人的水平。即使如此,其實該數字仍比七十年代後半期任何一屆都要可觀。而且全季本地賽事只得寶路華對南華一戰能坐爆大球場,可見寶路華已算是維持甲組票房的中流砥柱。值得一提的是,在更換球員有如轉馬燈的香港甲組,當屆寶路華由季前集訓到季末煞科,都是原班人馬。換言之,黃創保和謝東尼領導下的寶路華,正在為香港足球的專業化立下典範。
1983至1984年度這個球季,也是寶路華的最後一個球季。隨著足總決定在來季將外援名額由註五出四改為註三出三,寶路華決定退出足總。沒有人會知道,如果寶路華留下來,黃氏兄弟繼續引入高質外援、改良球隊行政,香港足球會有怎樣的光景。我們現在只知道的是,寶路華退出後的一季,甲組聯賽平均人數下跌到每場不足三千人的水平。寶路華只在甲組亮相了五年,無法如精工累積廣大的球迷基礎。但即使對精工球迷來說,精工盛世的回憶也肯定有寶路華的份兒。而寶路華自身故事,也是八十年代初外援質素提升和球市回溫的一部分。而在香港建立「真正」職業足球的事業當中,黃創保絕對是先鋒之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