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文學館在他方】馬華文學館的文化樞紐作用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自1997年開辦中文系,成立馬華文學館,致力於收藏及保存馬華作品及史料,馬華文學館現今是東南亞華文研究資較為齊全的文學館,它蒐集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作家相關的出版品、手稿、書法、照片,海報等文物,是一個區域的魅力象徵,可促進國民的身分認同。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陳慧寧

文化樞紐是一種俯視,一種網絡新思維。「文化樞紐」在宏觀上當然不限於文學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美術館的文化交流與對話,提升歷史生命的溫度,延續歷史的生命,講好文物文獻的故事,具有導讀功能是「樞紐」的職能。在微觀上指文學館內部與外部的強身健體,構建好「文化樞紐」工程是當下文學館的新歷程。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自1997年開辦中文系,成立馬華文學館,致力於收藏及保存馬華作品及史料,馬華文學館現今是東南亞華文研究資較為齊全的文學館,它蒐集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作家相關的出版品、手稿、書法、照片,海報等文物,是一個區域的魅力象徵,可促進國民的身分認同。

如果說馬華文學館是一方淨土,那麼《蕉風》就是扎根於此的豐碩果實。《蕉風》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純文藝期刊,內容包括新馬文學創作、研究,甚至新馬電影,翻譯等。2002年,《蕉風》復刊號在馬華文學館製作與出版,已然成為作家書寫的平台。從歷史層面上說,其展現作家作為歷史某一個特定的節點,延續文化生命的精神和價值,甚至活動面向。通過關注、參與、研究文獻遺產保護的方式去了解歷史,「在過去時代找答案」的場景還原,這是構建文學館的關鍵要點。

文學館是體現「人」文化生命的舞台,它具有錢穆說的:「歷史就是我們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經驗」的功能。錢穆反復談到一個重要的話題,即歷史是活的,歷史是有生命的,歷史具有連續性、變化性兩個特性。為了在這個基礎上了解「活的歷史」空間維度。筆者以馬華文學館如何透過作家「講故事」和《蕉風》書寫平台,實現「地球村」合作為案例,看「參與」的一個技術背景:「創作、分享與交流」。其中一種以「講故事」形式出現的演講記憶訓練中,作品作為幫助提升演講人記憶手段出場,提升參與社交化。

以黎紫書跨地區到「蕉賴長頸鹿故事館」這棟具有當地華裔新村風情的社區圖書館「講故事」為例,並在活動結束後於臉書留言。在在看到「三大利益者」,館方、參與者和大眾共同創造體驗的機緣。為了保持參與者的始終的興趣,項目設計的關鍵在於多大程度吸引觀眾注意力,以及激發起來的參與熱情,直至轉化為行動。轉變以「自上而下」的思路來設計參與的空間思路,重點把文化機構轉換成一個社交樞紐,尋找每個個體之間的共同點,然後以此將他們聯繫起來。

確切的說,活動本身從個體到集體的參與式體驗的五個階段:一是讓觀眾接觸到所要看的內容;二是給觀眾咨詢的機會,進行互動;三是讓觀眾知道自己的興趣與哪個觀眾群結合,進行重新組合;四是聚集興趣一致的觀眾和工作人員組合;五是從不同幾個興趣組合到整個場所內的觀眾集合,變成一個社交場所,讓志同道合的人們分享快樂,從而實現「創作、分享與交流」這一預先設計好的「參與」目標。

馬華文學推及第五階段,就是參與式強調去做的事情。這是參與式設計的關鍵,也是馬華文學館推廣項目的效果。南方大學學院作為參與項目重要一方,大學採用的是一種多向傳播法,其擔當平台的角色,這一平台內容的創造者、傳播者、消費者、評論者和蒐集者相互關聯,給不同類型的觀眾共同創造體驗的機會。

顯然,大學數字圖書館對信息記錄的體現,其蒐集、揭示及傳播方式,思考圖書館在新技術環境下提供的服務價值,思考圖書館從復合圖書館走向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意義。可以想見,大學圖書館作為馬華文學知識保存的載體,是馬華文學持續發展,提供社交網絡和學術研究方式的基地。

透過策展人的理解,以敘事方式,把一個個作家串成流動的畫面,以這樣的「樞紐」形式呈現,讓人去貼近過去,展望未來。從而幫助實現文學館「樞紐」的功能與作用。「講故事」是「文化樞紐」中的一個軟裝置。好的故事,更能呈現歷史生命的溫度。

舉例李永平的〈我的故鄉,我如何講述〉,是他最後一篇在馬來亞大學和黎紫書對談的訪問稿,內容敘述他對家國的哀思與隔閡。在李永平的創作世界裡,他認為有三個母親對自己影響特別大,生母是婆羅洲,中國他形容為莫名其妙的嫡母,而台灣這個養母,對他恩重如山。回憶是很複雜的,是生活經驗或想像力或創作,全部融合在一起,最後形成小說。在設計李永平作家專題展參與項目,可以考慮多方面利益相關者,包括參與者如鄰里、朋友等利益相關者。

作為文化樞紐的馬華文學館,一個重要的職能是作家的解讀,講好作家的故事,讓作家「活」起來,輸入文化精神,乃至歷史精神的意義。導讀功能是「樞紐」的職能之二。這裡,除作家跨區域移動的體驗之外,更藉由《蕉風》刊物談「地球村」裡的協同與合作,實現「創作、分享與交流」參與設計的原則。

《蕉風》作為馬華文學館的重要刊物,其書寫方式的多樣性,作品撰寫形態面目各異,提供一個作家拓展創作的舞台,使作者的社會身份與數量均發生重大的變化,其不斷擴大的趨勢愈往後愈明顯。此外,創作行為結果之一的「名利」,也促使了創作數量的增長。

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不僅為人類提供著生存的基本環境,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的模板,一種強制的話語方式,一種近乎天然的學習機制。生活於其中的市民,每時每刻都在接受這種空間的關係熏陶,而文化的傳承需要很大的能量推動,是需要共同生活在這種空間的人一起創建。換一個語境,我們在文學館交叉點的思考,就應該如何不斷創新,並且不斷有能量補給。

陳慧寧
文史哲愛好者,現為新亞研究所儒學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暌違7年 村上春樹長編新作《城與不確定的牆》繁體中文版即將出版 由「村上御用譯者」賴明珠操刀

last but not least, shall WE dance?──評《破‧地獄》The Last Dance

《驀然回首》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