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在現代社會的傳播意義——回應蔡志浩的「只逛不買」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獨立書店,為甚麼總是賣不算流行的東西?是因為他們不懂行銷嗎?如果訪視員如是想,就是思想上的淺薄了。正正是因為書店業者願意將尚未流行,卻深具價值的思想去推廣,所以他們承受了拓荒者的苦困。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李達寧

最近一位台灣的「獨立書店訪視員」寫了一篇奇文(〈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說自己不買實體書,業界嘩然。文化部適時回應,即時停止其職務,也是恰如其份。筆者以為,該訪視員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發願不買書,而是行文之間,顯見他根本不懂書,不懂書業,更不懂書及文化的重負。這樣的人物,實在有負民望。

港台的文化界對該奇文多有議論,也是個機會讓公眾去思考書店在現代社會的意義。筆者猶記得法國哲學家Jean-Luc Nancy的小書On Commerce of Thinking,已好好地將獨立書店的意義闡明。該書貫徹法國哲人的浪漫與省思,令人獲益良多。筆者也不妨分享自己對該書的領會,重申書店書業的意義。

Nancy的書名其實已點題。我們看書店,不要只看見一本本紙本書,而是要看見thinking、思想。書店的存在與意義,不單是書,而是思想的交換與傳遞。如果只看見書本,那書店就只能是消費主義的一環,是現代人累積無數過於富裕的消費品的渠道。但Nancy提醒我們,書永遠乘載比紙張更多的意義。每一個寫書的人,都將自己的精神、思想貫注到文字,而文字被閱讀,就成為思想的交流。所以看書,不只是紙張、文字,也是commerce(其本義為交通、交換)of thinking。

這種交流交換,是最確然的,非異化的交換。一般的商品(commodity),都不容易見到創作者的精神,所以只剩下交換價值。但書不同,只要讀者翻開書本,他就立刻與作者的精神接通,是最真摰的精神溝通。然則圖書館借閱不也一樣?在書店買書真的有優勝之處嗎?真的有!

在圖書館借閱,讀者沒有從物質條件上支持作者與出版。圖書館的讀者,享受了精神的得益,卻沒有回饋作者與出版人。但在書店買書,真金白銀的付出,就是讀者對作者的回報。如此,才有最低限度的commerce。讀者不是單方面的接收,而是為了他的所得,向作者回應。有了這種物質的回報,作者也得到現實的動力,有生計再去將精神貫徹到文字,進一步與人分享。這種貫穿精神與物質的交流,是買書才能建立的。

那麼書店呢?書店在此不就是「通路」而已?也沒有那麼大的價值吧?如果只將書店看成通路,那又是對commerce of thinking 的輕視,對文化的陋見了。Thinking、思想,並沒有一揮而就的。一種思想、見解,在社會上的傳播,並不是印成書,出版了就完成。幾多人買書,是透過人的介紹,透過書店的展示?「策展」並不單是將書放得美美的,也要有辦法讓人看到書的價值,尤其是當中文字的價值。許多思想的價值不是自明的,而是靠許多人講述、討論,然後慢慢被社會了解、承認,以至為成常識。

書店不敢獨佔讓思想流播的責任,但卻是這個人類文化文明傳播的一環。如果訪視員以為書店的「策展」就是令人願意買書,因而以為一些連鎖書店做的「策展」更優勝,那就是只看見商業行銷,而見不到思想。從來流行的東西就是比較容易行銷。獨立書店,為甚麼總是賣不算流行的東西?是因為他們不懂行銷嗎?如果訪視員如是想,就是思想上的淺薄了。正正是因為書店業者願意將尚未流行,卻深具價值的思想去推廣,所以他們承受了拓荒者的苦困。

書店業者也不是真的傻。他們把書店弄得美美的,把書店裝潢得體面,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尚不流行的思想,大眾還不了解,所以需要咖啡、需要美景去襯托,然後讓讀者看見、閱讀,慢慢明白其可貴之處。每一家獨立書店,都是店主將自己看到的精妙思想,用自己的方法去推廣的場地。然後當大眾明白了,在連鎖書店都大賣了,業者就安心又去推廣尚不為人知的東西。

如果不明白獨立書店的這層意義,只以為業者就是不懂行銷,那又如何一起擔當文化傳承的重負?也自然不明白一個社會,為何要用公帑去支援這個行業。只有從書、書店看到思想的人,才能真正明白整個出版至書籍的可貴。台灣與香港的書店各有自己的難處。但只要我們不忘書所承載的意義,我們就懂得怎樣去珍惜。唯有惜福才能幸福。願天下讀書人都懷一點感恩。

(編按:標題為編輯所擬。
另附蔡志浩於3月25日的回應:〈致謝與致歉,心路歷程,書店與我,以及致未來〉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