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如何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培育學生網絡裡的同理心?
你很珍貴,你很美麗,你很溫柔,你有照亮世界的力量。
你相信嗎?
怎樣讓小學生從小就明白這個利己利人的道理?
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近年致力以創意方式,推動「同理心教育」。繼去年舉辦選舉森林之王的「同理森林」體驗活動,大受學生歡迎後,今年繼往開來,以「尋找海洋之心」為題,舉辦「同理深海」的「同理心2.0」主題探究活動。
變身為海洋探險隊的全級小四學生,與擔任海洋女王的蘇詠思校長、人魚小姐的生命教育教練林秋霞老師、海洋成員的老師們,透過四天的生命教育敘事體驗活動,以正向教育及生命教育為「內容」,在認知、情感、行動三方面,循序漸進裝備有關「OCEAN」五元素:
Observation (觀察)、Choice (選擇)、Empathy (同理)、Action (行動)、Now (此刻)
讓學生學習關懷自己與他人,裝備在逆境下愛與關懷的素質與能力,成為一個能理解及同感他人感受的仁者。
「凡做過的必留痕」
蘇詠思校長是「同理心教育」的重要推手,她表示是次活動除了跟學生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同理心外,亦會進一步探討如何在網絡中應用同理心,從而提升學生的媒體和資訊素養:
「我們期盼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能作出正直善良、愛己愛人的選擇,不因一時之快和無知,在別人心靈留下傷疤,正如這次活動的焦點主題所說:『凡做過的必留痕』。」
與學校合力推廣「同理心」的生命教育機構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說,期望透過多元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層層遞進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冰山」,學習真正「看見」自己及別人,與自己及別人復和。
「我們常常在網絡中看到一些網民發表不善意,例如一些無禮、不尊重、人身攻擊等說話。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在網絡中應用同理心,首先要讓他們了解一些言語不善意的網民,內在的心理狀態。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善意的說話背後,可能也與其不被他人善意對待有關。因此,與其以惡報惡,或許以善待惡,以柔制剛,可能是更明智的策略。」
「為甚麼他們會這樣做?」
問及四年級的學生在網絡中「凡做過的必留痕」是甚麼意思。他們指出「痕」有兩類,第一類是對自己而言,因為自己的「網絡足印」,例如網頁瀏覽紀錄、登入資料、帖子、留言、照片、影片等,皆會留下紀錄、證據等「痕跡」。而第二類是對他人而言,在網絡上對別人的玩笑、負面評論、惡意攻擊等,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傷痕」。
學生從不同面向、不同視點、不同角度,分析一些不善意網民的心理狀態:
以為別人看不到就隨心所欲
- 4F馮悅薰:以為在網上留言,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 4A林心姸:在網上可以用假名,他們覺得人們不會找到他們,所以想說甚麼就說甚麼
把一些說話視作玩笑
- 4C溫浩揚:他們以為網上做過的事沒有人知道、他們以為他人不知道他是誰、他們以為只是開玩笑
缺乏同理心教育
- 4D黃尉淇:因為他們小時候沒有人教
渲洩一己的壓力
- 4A陳子軒:可能工作上有壓力,因此在網上說了一些令人不開心的話
- 4B譚梓蕎:很挑釁、惡毒,他們在發洩對現實的怒氣
羨慕別人而有尖酸的言論
- 4B譚子霖:因為他們羨慕別人
刷存在感的表現
- 4D何芷橋:有些人想找自己的存在感
因為無知所以傷人
- 4A伍凌熙:因為他們無知,所以一直傷人,他們把別人當作出氣的東西
對於不善意網民的說話,學生有甚麼感受?
不是刪了就沒人知道
- 4C廖春歆:部份網民有這些特點,侮辱別人、傷害別人、攻擊別人;不尊重別人、以貌取人、不善意的、語言欺凌;他們以為在網絡上說完的話,只要刪除了,就不用承擔責任,所以他們在網絡上特別沒有同理心
忽視對別人造成傷害
- 4A黃信行:假如我被人這樣說,我的感受就像從高山跌進低谷一樣。他們認為在網絡上就可以隨便說話;他們覺得這些話傳出去,就會有更多人認同他們的說話;他們覺得自己的說話是正確的,他們較主觀的
要為自己的話負責任
- 4D霍文㬢: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管好我們的嘴巴
- 4A吳卓穎:我們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
多元形式表達所思所感
校方相信,當「學習」遇上「同理心」,優秀作品就會發生。活動期間,學生能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紀錄方式,寫下對「網絡裡的同理心」之所思所感。
以下節錄部份學生的佳作:
——「不要在別人的傷口灑鹽,要在別人的傷口貼膠布。」(4E黃頌喬)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