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說有4%的人毫無良知

正宜
·
·
IPFS
·
反社會人格者深知如何利用好人的脆弱良心,使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卻不必付出代價。當你指出他們的錯誤,他們還有可能反過來指責你「缺乏包容」、「欠缺憐憫」,使你充滿罪惡感。

這本書說,這個世界有一個問題並沒有被正視:好人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毫無良知的壞人,而毫無良知的人利用這一點,把自己包裝成可憐的受害者,躲掉應受的懲罰。


這個說法不符合大多數人的人觀。因為大多數(96%)的人有良知,有良知的人不相信有人可以絲毫沒有罪惡感的傷害他人。


但是世界上“的確“有一定比例的人,他們的良知天生(或後天?)薄弱,如果對這件事沒有認識,有可能缺乏防備,容讓邪惡肆無忌憚。


或許善良之所以軟弱,是因為這個世界所流行的「善良」,是一種好聽、觀感良好,卻在真正的道德上偏誤的東西。世界的主流價值漸漸放棄了可評判是非的道德標準,而將行為準則建立在感覺良好的「善良」之上。


反社會人格者深知如何利用好人的脆弱良心,使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卻不必付出代價。當你指出他們的錯誤,他們還有可能反過來指責你「缺乏包容」、「欠缺憐憫」,使你充滿罪惡感。


這本書表示,反社會人格者一點都不可憐,他們並不是缺乏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而是缺乏「良知」。容讓他們為所欲爲並不是愛他們的方法,幫助他們降低反社會行為的傾向才是。


我在想或許每個人天生內建的生存策略中,都有社會性以及反社會性的傾向,每個人表現出來社會性以及反社會性的行為比例都不一樣。除了先天的傾向,後天環境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


這是說,反社會人格之所以成為如此,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周圍的人容讓他如此。現代文化鼓勵孩子特立獨行,以自我為中心,達成目標可以不擇手段。那些沒有被明言的潛規則激發了越來越多的反社會人格者。


良知其實是一種價值觀,如果你認為維護他人的基本權益是有價值的,那麽在所有的行為中就會將此納入衡量,如果一個孩子被教導「做自己最重要」、「聽從你的感覺」,那麽他人會如何在決策中受到影響,就不會是他的優先考量。


我想到動漫「我的英雄學院」當中,好人由英雄「one for all」帶領,而惡人的首領是「all for one」。「all for one」就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利用他人的痛苦與需要,操控他人以達成自身的目的。反社會人格並不是不擅長社交的遺世獨立者,相反的,反社會人格者會盡可能的建立社交網絡,只是對他來說,所有這些社交網路都只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可以任意捨棄利用。


「all for one」真的很強,因為好人做事情要考慮一大堆東西,但壞人做事情只要考慮自己就好。那些被群體捨棄,在集體的框架中掉出去的個體,都落入了「all for one」的手中,成為他利用的棋子。


集體主義最大的惡,或許就是將許多人推入反社會人格者的手中,並沒有拯救他們。只是會和惡人打架的或許還不算是真正的英雄,能把惡人從惡的手中拯救出來的才是。


反社會人格者占人口比例不多,就只有4%而已。如果你在東方國家,這個比例會再更低一些。但是每個人一輩子總會遇到幾個,真的運氣很不好,有可能這個人還是你的家人。如果不幸遇到這樣的人在你的生命裡,你所能得到最好的建議,不是試圖去醫治或改變那個人,而是好好保護你自己。


反社會人格者會想盡辦法,讓你覺得你對他有責任,而且你對不起他。不過這些都只是操控的手法,如果對這些手法沒有防備之心,任何人都有可能淪為反社會人格的受害者。


如果你不是反社會人格者,就表示你具有大多數人都擁有的良知,良知對任何人都說必要而有益的,它使我們跟社群有健康的連結。但是良知也有可能使我們面對毫無良知的人時,成為脆弱的掠物。


如何保護自己免受反社會人格者的傷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離他們越遠越好。即使他們是你的家人,還是離他們越遠越好。這件事雖然聽起來很無情,很沒良心,但卻是面對一直傷害你的人時最明智的做法。



科學家從天擇演化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人類會有自私也有利他的行為。人類的基因演化目前的結果, 96%的人具有良知,只有4%的人沒有。這表示良知仍然是一個有利的生存策略。而那4%的人演化出的是另外一些生存策略,例如操控、群眾魅力⋯以彌補良心的不足。


我們是一群奇怪的動物,即使是對不認識的人,都擁有某種情感連結。我們對於陌生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出於某種科學家也不了解的原因,我們對於道德有超越文化的共同看法,在一些基本的原則上面,人類比想像的更能達成共識。人類的社會之所以能夠維持相對秩序,與其說是靠著嚴格的法律,不如說是每個人或多或少作用的良知。如果這個96%和4%的比例顛倒過來,不管人類社會發展出多麼強大的社會控制制度,都不可能是現在這個樣子。


因為良知的作用,法律只需要處理少數的狀況。這使得任何國家當中的司法制度還可以運作。如果良知的作用比現在再少一點,可以想像,即使所有的人都去當法官也無法應付司法制度的需求。


良心有可能是上帝放在我們裡面一個寶貴的禮物,因為良知的存在,我們可以體會到當良心被滿足的時候那獨特的充實感與意義感。這是缺乏良知的人無法體會的,只能夠從其他方式填補這方面的空虛感。


作者認為良心永遠不嫌多。因為他將「良心」跟「不健全的羞恥心」區別開來,佛洛伊德所觀察到的,太過強大的「超我」會對其他部分的自我造成霸凌的現象,甚至自我毁滅。所指的是不健全的羞恥心而並非良心。


聖經上在提摩太前書,保羅也說到有一些人「他們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形容「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被熱鐵烙慣了並不是在形容這些人的良心麻木,對罪無感,而是在形容對罪過分意識的人,明明是神所造的,只要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不可吃的食物,他們也要訂出許多宗教教條,認為吃什麼,不吃什麼是罪,甚至嫁娶也是罪。


這裡所說的「被鐵烙上罪的印記的良心」,應該就是這本書裡所說的,「不健全的羞恥心」吧!在宗教裡面,不健全的羞恥心常常被不當的煽動,用來作為對個人掌控的手段。你只要讓一個人感覺到自己做錯了事,就能操控他們去做所謂「對的事」來作補償。罪的意識對於宗教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人的良知在這裡被利用作為操控的手段。


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並不是在灌輸罪的意識。與此相反,基督教信仰所傳遞的「福音」的本質,是拯救人脫離這個罪的意識的掌控。你可以說,只要是有良知的人就需要神,因為我們的良知讓我們知道,自己並無法讓自己的良心滿足。我們好像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丟棄那些使我們感覺定罪的良知,一種是苦苦的在良知的轄制之下,進行沒完沒了的贖罪與補償。


或許大多數人都是在這兩者之間平衡,以獲取相對平靜的良心。在規則上妥協一些,在自己能做到的範圍努力一些,勉勉強強有一個滿足的良知。直到這個表面的假像哪天被打破為止。


福音是我們接受自己無法滿足良知要求這件事,但是雖然我們自己無法滿足,神卻自己為我們滿足了良知的要求,使我們不再受到控告。就像你欠了一大筆良心債,卻有人為你全額付清了。


神希望我們有良知,但希望我們擁有的是「無虧的良知」,而不是「充滿自責與羞愧的良知」。一個擁有無虧良知的人會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心理學家也說,罪咎感是許多身心失調病症的起源。



這本書雖然出自科學家之手,但是對於「反社會人格」以及何謂「良知」都缺乏清晰的定義。感覺許多混雜的現象都被劃分進反社會人格者中。也有許多結果和本質混淆的謬誤,反社會人格者並不是因為對社會或他人造成損害,所以是反社會人格者。一個有效的心理學理論,必須要能夠從心理病徵本身去定義與劃分。


我覺得定義反社會「行為」會比定義反社會「人格」要來的風險低些,與其將人類中4%的人劃分出去,告訴我們他們就像怪物一樣,要小心防範,不如對於「反社會行為病徵」有更清楚的概念。因為對於「反社會行為」的認識,將能幫助那些在依附關係中受到利用、操控而不自覺的受害者,可以起來防衛自己,不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正宜喜歡文字、思考、咖啡、旅行、電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花磚的故事—1920年代的浪漫

遺忘之屋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