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過是庸人的庇護所?

鴻. Steven
·
(修改过)
·
IPFS
·

我想之所以永遠有這麼多人在忙着得到愛失去愛抱怨愛嘮叨愛,除了偉大的化學反應,還因爲愛情是成本很小、“進入門檻”很低的戲劇。 如果要以做成一個企業、創造一個藝術品、解決一個科學難題、拯救一個即將滅絕的物種……來證明自己,所需才華、意志、毅力、資源、運氣太多,而要製造一場愛情或者說那種看上去像愛情的東西,只需兩個人和一點荷爾蒙而已。於是愛情成了庸人的避難所,於是愛情作爲一種勞動密集型產品被大量地生產出來。 ——劉瑜


很多年前讀過劉瑜老師這篇文章,至今印象深刻。 大致意思就是愛情不過是一種刷存在感,逃避自我的工具。 以當今大眾語境裏的愛情而論,她說的其實挺對。

大部分人所談論的愛情不過是饞身子和現實功利考量的綜合。所謂愛人不過自己填補自己虛無和不安全感的工具。

弗洛姆更是說的毫不留情。 “ 他們被癡戀的強烈感情所驅使,以此來互相證明他們的愛的強烈感情的'狂熱',而這恰恰證明他們先前是何等的空虛寂寞。 ”


不過我對劉瑜老師的說法始終有些疑問。

要說愛情無法填補存在的虛無,這話沒錯。 但其他的情感關係,亦或是物質、地位、某種成就、甚至拯救全人類的豐功偉績同樣也是不能的。

尋求外界的事物去填補自身的虛無,只是局部地、暫時地滿足了對確定性和價值感的渴求,根本上的虛無是無法改變的。

有的人用愛情填補虛無,有的人用學習奮鬥、工作、孩子、美食、旅行、性、他人的認可來填補,本質上其實並沒什麼大區別。 甚至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而言,這些刺激所激活的大腦功能區域都是相同的。


叔本華說,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王爾德說,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另一個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帕斯卡爾說, “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呆在他的房間裏。”


上述三位小友所描述的其實都是一件事,我們永遠逃不開一個基本事實,

人類總是無止盡地追求外界的事物卻得不到滿足。作爲人,我們永遠無法填滿自己的虛無。

我們拼命學習工作戀愛打遊戲娛樂,一刻都不敢讓自己停下來,生怕被空虛無聊淹沒。 實際上,通過獲得佔有外部目標逃避虛無,反而助長了內在的不安。

一心追求安全而穩固的關係,必然會引發哀傷和恐懼;愈追求安全感,愈會招致不安全的感覺;越是尋求外界認可,自我價值感就越低。

愛情、事業、金錢、藝術...都可以是很美好的東西,只不過一旦我們把它們當成我們填補虛無的工具,無可避免將走向反面。

佔有和被佔有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回事,在這一過程中雙方都失去其獨立性。

如果你把你的人生價值依附於某件事物,你的人生將極爲脆弱。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人們太容易被這種速度控制,忘了思考自己爲何而活。隨時放下一切,退回自己的世界,平靜和自由實在是最奢侈的東西。

執者失之。重要的是不依附、不恐懼。

直面虛無,積極生活。


要說愛情是庸人的庇護所,愛情多少有些冤枉。 換個說法, 把愛情當庇護所的是庸人。 也許更合適一些。


我希望一個被我愛的人應該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發展,而不是服務於我。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爲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愛的藝術》


弗洛姆曾在《愛的藝術》裏區分了愛情的成熟形式和不成熟形式。

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 動機是恐懼。把對方當成滿足自己需要的工具。

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動機是愛,是非佔有性的,是對所愛之人存在和成長的關懷。去傾聽、理解、感受、關心另一個人的真實存在。愛是幫助一個人成爲他自己。它創造的是夥伴,提供了自我接納和值得被愛的感覺,從而促進了雙方持續成長。

當然後者是一種人應當努力達到的理想狀態,如果不努力發展自我去達到它,我們很難獲得幸福,但日常時刻以此爲要求,也不符合人性。現實遠比理論要豐富,愛情不是安樂窩避難所,而是一項持久的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前行、不斷成長、不斷創造。

就如波伏瓦所說, 我們要用我們的“強”去愛,而不是用我們的“弱”去愛,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捨棄,而是自我肯定,那時,愛情將變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險。


對於劉瑜老師的說法,我的另一個疑問是,

人生從來都不是證明題,你無需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

大多數人都沒有足夠的才華運氣資源,

如果只靠一點點荷爾蒙就能獲得哪些珍貴美好的體驗,爲什麼不呢?

你的人生只有一次,能留下些豐功偉績自然很好,但比起你做了什麼,你真實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我們很難覺察自己的內在感受,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的聲音是非常微弱的。我們忙着快速向前競跑,極少有機會和自我對話。

很多人從小就沒有被當成有需求有個性有情緒的人對待過。在日常生活中,長輩對子女的關心,很少有精神上的內容,很多時候只是讓你多吃一點,多穿一點,好好學習,掌握更多適應社會的技巧。除此之外,幾乎是空白的。

爲什麼我們不能和父母談生命的意義,只能談生活的意義呢?

我們從小被灌輸了用教化的處事態度和評判標準去看待自己的人生“成功與否”。 我們每個人身上好像運行着社會早已寫就的一行行代碼,規定了該怎麼學習、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在什麼時候買房買車、結婚生子、該怎麼教育孩子、會如何衰老或死去。

去哪上學,在哪工作,何時結婚……這些是明線。背後是社會意志的威權。

怎麼說話,怎樣做事,如何爲人……這些是暗線。背後是意識形態的繭房。

或明或暗,或好或壞,您自己捆綁起來

明線易解,暗線難除。

社會努力把我們變成標準化的人,高效率的工具。

社會發展需要大量高效運轉的齒輪和螺絲釘。

而一個有豐富感受個性化的人成本太高了。

可是你在世間這個過程的全部意義就在於,去發現你自己,去創造你的自我,從而成爲真正的你——成爲你真心想成爲的你。 而不是成爲別人眼中精緻的標本,一段運行良好的程序。

我們的家庭、學校、媒體、文化價值觀、政治體制、流行娛樂..幾乎一切都在製造標準化的人,讓人沉湎於社會的日常事務,滿足於社會提供的享受。人被社會向他提供的保護和有限選擇所束縛,如果不能跳出來反觀,就會在某種精緻的平庸中了其一生。

這從這一點而言,

愛情非但不是庸人的庇護所,反而可能是平庸的天敵。

平庸的反面不是某種價值座標下的優秀,而是自由、真實。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着,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顧城《門前》

愛情讓我們窺見本真自我的可能。

有另一個人願意敞開自己表達接納彼此真實的感覺,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最珍貴禮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你離自己的感受越近,你就能獲得越多能量,生活的狀態就會越好。

往往是剎那間澈淨明通,便能給予我們所向披靡的勇氣。

愛情不是什麼我們能設定好或能控制的事。是一種沒有任何規則、期望或限制就闖進我們生活的力量。是一種自由探索生命的力量。

沒有任何語言能寫出雙手觸碰的曼妙,一個人如磁石般吸引你觸摸他的身體,貼近他的靈魂,促使你勾勒前行的軌跡,促成慾望的抵達與生命的完整。

愛情讓我們體驗充滿生命力的歡愉,在大喜大悲鍛鍊了我們對生命的敏感和洞察。 這些印刻在腦中的經歷和體驗,而不是外加的關於生命意義的座標,才是我們生命真正的構成。愛能夠激發出每個人身上美好的品質,讓人獲得持久的活力與精神的鼓舞,不斷迸發出新的生命力。我們在愛的實踐中不斷達到生命新的高度。

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應該說出來。生命只是時間中的一個停頓,一切的意義都只在它發生的那一時刻。不要等。不要在以後講這個故事。


為了和你一起穿越世界的荒蕪,

為了和你一起面對死亡的恐懼,

為了目睹真理,為了丟掉怯懦弱,

我與你同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