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21《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15:為什麼「世家」第一卷是吳國?
──────────原文──────────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呉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淸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翻譯──────────
太史公說:孔子說過「太伯可稱得上是最高尚的道德了,再三把天下讓給弟弟,人民無法用什麼言辭來稱讚他」。我讀《春秋》古文,才知道中原的「虞國」和位於荊蠻的「句吳」是兄弟之國。「延陵季子」的仁愛之心,仰慕道義終生不止,能夠從微小的跡象就能知道事務的清白與渾濁。唉,何況他又是是個見多識廣、博學多聞的君子啊!
─────────解說與心得─────────
結束了吳國的歷史後,司馬遷為這卷〈吳太伯世家〉留下了約八十字的補充說明。內容有三,分別是吳太伯的謙讓美德、中原的虞國原來與吳國有血緣關係,以及讚揚季札的德行與博學。
關於為何司馬遷會把吳國列為「世家」之首,不少學者都提出了他們各自的看法。如果單就這段文字來看,司馬遷應該是因為吳太伯的美德,所以才將這卷列為世家之首的。因此,在這一卷內容裡,除了敘述吳太伯的讓國之外,司馬遷用了最多的篇幅在描述一樣有謙讓美德的「季札」上。也因為這兩人為吳國打造出「謙讓」的形象,所以司馬遷才會將這一卷列為世家之首吧!?
除此之外,也有學者看出了弦外之音。畢竟,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在政治上已經接受「大一統」的江山,文化上更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因此,如果說「本紀」的第一卷是以重新復振文化的「黃帝」為開端,那麼「世家」的第一卷之所以選「長江流域」的吳國作為開端,應該是因為這代表著中原文化向外的擴展與延伸。
換言之,吳太伯的最大貢獻並非謙讓,而是將中原文化帶到了當時還是蠻荒的中國東南方,這點可以從「季札」身上看到成果。相較之下,接下來的齊、魯等國內容,似乎沒有這麼如此深刻的涵義,因此這才是司馬遷之所以偏偏挑「吳國」當作世家之首的緣故吧!
不過,即使吳太伯與季札等人的表現,可以代表著中原文化已經向外擴展到長江流域
,但是我想當時大多數的吳國人應該還是沒有很熟悉中原文化,甚至中原各國也多不認同這個位於蠻荒的國家吧!?也因此,無論是吳王壽夢,還是闔盧與夫差,都還是不斷希望能打進中原文化圈,參與中原各國的活動,以便獲得認同。雖然季札的出使表現令人亮眼,但似乎僅侷限在季札一個人身上而已,即便是夫差在會盟中原各國時,感覺還是不被中原各國所認同。
這種很想進入中原文化圈的自卑,也讓吳王夫差忽視了身旁的隱患,最終慘遭越國襲擊而滅亡。
總之,吳國雖有太伯與季札的謙讓,但也有公子光,也就是闔盧的暗殺奪權,甚至還有為了隱瞞消息而濫殺無辜的夫差。司馬遷之所以最後沒有提到吳國滅亡的原因,或許也是因為不想在該國的傳記中說該國壞話吧!這種「隱惡揚善」的寫史精神,一直貫穿著《史記》全書呢!
在完成〈吳太伯世家〉的內容後,就讓我繼續往下一卷〈齊太公世家〉邁進吧!
以上,就是這一小段史料給我的收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