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交纏的明治時代劇

AdrianAu
·
·
IPFS
·

日本文學時代,很多會提及夏目漱石森鷗外的所開始的時代這個「大正浪漫」時代。然而「大正浪漫」之前,有一個稱為「紅露時代」。「紅」是指尾崎紅葉,「露」是指「幸田露伴」。尾崎老師著名著作《金色夜叉》,以前曾經介紹。最近閱畢了幸田老師的作品《風流佛》。

《風流佛》這本書收錄了三篇作品——〈風流佛〉、〈五重塔〉、〈一口劍〉。〈風流佛〉中的「風流」二字,並非中文「風流」的意思。在日文中,它是指「優美」、「風雅」。這篇小說是講述主角珠運,他是一位手藝精湛的佛像雕刻師,本來一心去嵯峨學藝。他路過須原,看到一位美麗的女子。作為立志做佛師的珠運,對這女子並沒有什麼念頭,只是驚訝有這樣的女子在這村莊。後來知道這女子阿辰的悲慘故事,深表同情。之後機緣巧合下遇到她,珠運動了慈心,救了她。阿辰想要報答她,以身相許,但珠運拒絕,因為他的心只有學藝,沒法帶著妻子同行。後來故事發展,珠運改變心意,願意與阿辰作連理枝,怎知阿辰突然離開,因為她找回她的生父,生父現在已經是一位子爵,要彌補女兒的苦。珠運本來沒想過要娶阿辰,但結果付出了的感情,什麼都沒有。珠運為了寄情,遂雕了一個跟阿辰一樣的雕像。之後天天看著她,慢慢地,珠運發現她在跟他對話。故事的結尾,這座風流佛成為各人來膜拜。

這書的導讀說,幸田老師很喜歡用「深奧精鍊的文語體」。有趣的事,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言文一致運動,很多作家都參與,但幸田老師卻不願。從他的文字中,的確有這感覺,這書的註釋比我以往閱讀的文學作品為多,但未到艱澀地步——但日本人可不是這樣看。大概因為我閱讀的是翻譯版,那些艱澀已被修好。

只是,小說並不「易讀」,原因是故事很累贅。太多人物對話,而他們的說往內容,往往都是長篇大論。我並不清楚這是否是在反映當代人的說話方式,也不清楚是否跟當時日本人愛好看劇有關(按:當時人民的娛樂仍是劇場)。比如客棧的老闆遊說珠運娶阿辰的對話,佔了一整頁。如果用現代的寫法,佔半版已感到太多。而故事的轉折位,也太奇怪。珠運從拒絕到接受,卻又遇上被迫分開,真有點像現代的「八點檔」。我的理解,是鋪陳結局的過程,但遇上現代人的節奏,卻覺得太慢。

幸好,最精彩的部份,是作者尾段描寫珠運那種為愛痴迷,而將情感注入他的刻刀的狀態:

想當初,我幫阿辰解決困難後正要離開這間屋子,她卻伸手拉住我的衣袖,那時我要是毅然甩開她的手,現在也不會這麼痛苦,珠運想,我現在是因愛生恨,才對這段感情發出怨嘆吧。

他越想越迷惘,茫然若失的腦中一片混亂。突然,阿辰的身影浮現在他眼前。她的眉型畫得十分嫵媚,兩個水汪汪的眸子,蘊含著無限柔情,阿辰正在凝視手裡的木梳,也就是珠運刻上許多花朵的那把梳子。看到她那美麗的身影,珠運忍不住讚嘆道:「啊!就是這姿態!」說著,他又拿起鑿子,把幻想中的人物刻在木板上。

很快地,二十多天過去了,珠運終於按照自己當初的構想刻成一座木像。他沒讓雕像穿上阿辰當花漬女郎時的那身襤褸衣衫,也沒給她子爵千金的錦衣玉帶;他在雕像身上刻滿梅花、桃花、櫻花、菊花等各種花朵,彷彿一件百花織成的華麗花衣。在他充滿愛意的眼中看桃,眼前的木像簡直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他已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接著又在木像背後加上一圈圓光,木像頓時化身成為美麗的仙女雕像。(頁102、103)

珠運原本為完成雕像很高興,卻在夢中遇到阿辰後,心情又再翻起波浪,又再改那雕像。然而再被阿辰的「影子」撥弄,一改再改。每一次的改動,他都用盡全副精神,工具彷彿注入他的靈魂;每一次改動後,珠運彷彿聽到阿辰跟他對話,彷如《幻愛》阿樂崩潰的一幕,兩邊在拉扯。經過好幾次若真若假的過程,直到珠運筋疲力竭,最後分不出真假。結局也留給讀者想像。如果將這幕般上劇場/銀幕,會甚精彩。

工具注入了工匠的靈魂,在〈五重塔〉一篇可見。這故事講述兩個工匠徒兒十兵衛,師傅源太)都想負責建築五重塔,因為這是一個能揚名天下的機會。作為策劃的上人(即大法師),跟他們二人講了一個故事,著他們好好協商,誰負責這工程。故事的就是圍繞著,兩個男人的內心糾結:源太一直放下他的自傲,願意將工程交給十兵衛,但倔強的十兵衛,不願源太插手,連參考設計圖也不要。令源太很氣結,但一想到上人的那番話,心裡的怒火又止了。而十兵衛夜以繼日地工作,甚至不怕巨大風雨,登塔以確保安全(查實是被迫去),讓他終於吐氣揚眉。

其實整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上人在搭上書寫的那句:

此塔為江戶居民十兵衛建造,川越源太郎玉成。(頁268)

這篇作者將他佛學的思想放進小說。內心深處的欲望,如何透過上人的一席話化解。不過,如〈風流佛〉一樣,主人翁太長篇大論,太多支節,太多「8點檔」劇情。

至於〈一口劍〉,劇情有如〈風流佛〉般,男人被他的妻子無緣無故拋棄後(其實不是無緣,因為妻子留下紙條痛罵他的懦弱無能),後來下定決心,回應主上要求,專注研刀鑄刀,結果鑄出一把好刀。看到這劇情,我不禁要問,明治時代的人,是否很喜歡男人被女人拋棄的劇情?《金色夜叉》是這劇情,〈風流佛〉也是。

雖然如此,但我覺得他們是有趣的故事。皆因可以透過文字,可以從另一角度,理解當時人的生活。還有窺看日本文學的轉變。

~~~~~~~~~~~~

《風流佛》(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2718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