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文學館在他方】開幕了,然後呢?------我看澳門文學館
文|寂然
澳門文學館從籌備到開幕營運,皆由官方主導。我最初聽聞這個計劃是在2011年12月《2010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的發行儀式上,時任文化局長的著名藝術家吳衛鳴先生致詞時表示: 「文化局明年先開展澳門文學學術研究前期工作,同時對文學館的建設諮詢意見,以及開展澳門文學史料徵集工作。呼籲文學界人士踴躍支持,捐出手稿、照片、文集或其他各種澳門文學的圖書文獻,豐富館藏、傳承文化,合力達成將澳門建設為『文化永續之城』的目標。」隨後局方曾聘請專門人員為本地資深作家拍照、採訪、撰寫傳記,但熱鬧了一段時間之後又變得沉寂,期間橫空出世的「饒宗頤學藝館」後來居上率先完成,文化局又因種種原因而出現一些人事變動,澳門文學館的計劃歷經多年,終於在2022年9月正式開幕。
澳門文學館位於荷蘭園大馬路95號A-B座,建於1920年代,原為公務員住宅,屬受保護文物清單中「已評定之建築群」之一。這群建築物多年來陸續由政府收購,並賦與不同功能,包括文化局大樓、塔石衛生中心、澳門中央圖書館、澳門檔案館、塔石藝文館、饒宗頤學藝館、澳門文學館。相信在構思設立文學館之前,當局所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活化這座位於市中心的漂亮建築。
儘管文學館從一開始已經確定是文化局屬下的設施,但也令一些人士頗有微言,他們有些會認為澳門文學水平不足,亦有人以「香港文學生活館」的創辦過程與澳門作比較,網媒《論盡媒體》在2016年6月有一篇文章提到:「澳門作家們不會想這些傷神的東西,無須像香港作家那樣憂慮生存空間,不須為作品有沒有人購買而煩惱,甚至出書也已有安排,更不須像香港作家那樣出來做工作坊辦課程,為籌募經費推動澳門文學發展而搖旗吶喊,文學館這種事,還是等天上掉下來比較好。其實有沒有文學館真的不是那麼重要,重點在於,這個城市,有幾多個真正讓我們敬佩的作家,有幾多真正值得我們自豪的文學作品,可以放進去?」其實澳門作家並沒有別人想得那麼幸福,但官辦文學館當年卻讓大眾對默默耕耘的作家產生上述觀感,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澳門文學館的宗旨非常鮮明,包括:1. 建立澳門文學形象;2. 保存澳門文學作品及史料文物;3. 展現澳門文學面貌;4. 研究及推動澳門文學的發展。我覺得他們做得比較好的是設立了「澳門文學館叢書」,整理出版一批重要書籍如《〈澳門記略〉所載詩文研究》、《雪社作品彙編》、《沙漠中的紅豆──〈紅豆〉青年文藝月刊重印合訂本》、《澳門文學書目初編1600—2014》、《澳門文學期刊述要與目錄匯編》、《台港地區澳門文學評論選》、《澳門文學研究獻芹——三十位葡語作家》 等,無論公眾是否認識和認同,這套叢書都顯示出文學館立足本土與尊重前人作品的誠意。
文學館開幕之初,由於建築物具有典型葡萄牙住宅設計特色,吸引不少居民和遊客站在門前「打卡」,也曾經成為本地藝文界的一時熱話。該館樓高兩層,有常設展廳、閱覽室、專題展廳、多功能室及內外庭院,可讓公眾參觀,也供團體預約借用。館方曾於去年12月以音樂會、講座及工作坊等形式舉辦“澳門文學館系列活動”,但後來疫情水深火熱,因此活動後續的迴響也不多。
以往澳門舉辦過聲勢浩大、面向國際的「澳門文學節」,又曾由政府主導一系列廣邀名作家來澳演講的「嘉謨講壇文學系列」,更有默默耕耘為中學生而設的「澳門作家走進校園」寫作講座,將來澳門文學館或許應該從整合資源的角度考慮參與或組織類似活動,以彰顯建館的功能和績效。
我默默觀察澳門文學館由籌劃到落實的過程,始終覺得這座建築除了是某種裝飾,理應發揮繁榮文學的積極作用。平心而論,目前我們很難判斷澳門文學館有沒有達到當初建館時所設定的目標,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新鮮感的消退,專程跑去「打卡」的遊人已大為減少。社會大眾都寄望該館在推廣文學與鼓勵青少年寫作等實際工作上會有更多貢獻,但願隨著疫後社會經濟慢慢恢復,這種合理的期望不至於會落空吧!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