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而硬頸地活著並註視著——《少年來了》書評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拳頭是不自知贏不過槍嗎?韓江借小說揭橥東亞中老年人的典型思維方式,也是東亞社會普遍存在的責任與道義的扭曲,在此語境下,權力不再是壓迫的來源,反而將壓力轉嫁受害者,迫使受害者承擔起反思的責任,挑剔自身如何不足和無能,從而得出結論:少年的做法是不正義和徒勞的,弱者反倒要包容和體諒強者的不容易。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By Sir.春風燒 

無論光州事件說多少遍,用電影、電視劇或小說多少種藝術形式反復提及,都不嫌多。韓國近20年井噴式湧現以轉型正義為題材的優秀敘事作品,彷彿提醒每個韓國公民,已經長出的現代文明的嫩芽,是靠無數手無寸鐵的平凡人篳路藍縷栽種出來的,而東亞儒家文化圈的祖傳土壤既厚且毒,這點嫩芽隨時凋謝於瞬息之間——我太能體會東亞人這種巨大的不安全感了。年紀越長,人禍見得越多,就教人愈發接受「南橘北枳」是個事實,而非歧視。類似地,最近媒體大肆宣傳韓江是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個亞洲女性作家,我起初反感這樣過分強調地域與性別背景,看似在迎合某種政治正確;但轉念一想,亞洲那樣的文化土壤哦,在亞洲還要當女性哦,這樣疊buff要經歷何種成長和生活困境,這是多了不起的一件事。

《少年來了》是韓江的一部很重要的小說。過去韓江在專訪中提及,寫作這部小說時,每寫一章都很煎熬,有過動念不想再寫下去,停筆數日緩緩,才能又提筆。甚至,中文譯者尹嘉玄邊翻譯邊對身邊親友訴苦:「心情好沉重」,並在交稿後一段長時間內都未能走出悲痛的情緒。譯者在譯後記中寫道:「從翻開小說內文的第一頁起,你便加入了這群人,你不再只是旁觀者,無法置身事外,不得不身歷其中,甚至感同身受,和他們一起勇敢挺身而出、捍衛自由;一起面對無情的子彈貫穿身體、血流成河、變成幽魂,一起目睹那些殘忍的施暴畫面和堆積成塔的屍體,並且一起承受嚴刑拷打、百般凌辱,以及事件過後在心中揮之不去的那些陰霾,甚至也得承受身為『倖存者』的沉痛與難以抹滅的愧疚。人性最醜陋的黑暗面與美麗面,都被作者刻劃得淋漓盡致,你會對原來人性可以如此殘暴感到不寒而慄,也會感嘆人性的溫暖竟會留下無限哀愁,並體會得來不易的自由何其珍貴。」沒錯,在小說第一章《雛鳥》,韓江就以「你」寫作,讀者猶如戴上VR頭顯參加追悼會,由作者領著每一個有良知的讀者親歷恐懼與悲憤——

再也難忍這股惡臭味的你,終於打直腰桿站著。你環顧昏暗的室內,死者頭邊的蠟燭火焰不停搖擺,宛如一雙雙寂靜的眼眸在注視著你。

「人死了以後靈魂會到哪兒去?」「會在自己的身體旁停留多久?」你突然意識到這些問題。

一一確認完每根蠟燭是否需要更換以後,你朝出入口方向走去。

我們在觀看往生者時,其靈魂會不會也在一旁看著他們自己的面孔呢?

走出禮堂前,你回頭巡視了一番,不見任何靈魂蹤影,只有沉默仰躺的遺體,與臭氣沖天的腐屍味。

然而,這段過程中最令你不解的,是入棺之後舉行的簡略追悼會上,家屬要唱國歌這件事。而且在棺材上鋪蓋國旗、用繩子層層綑綁,也是件怪異的事情。究竟為何要為遭到國軍殺害的老百姓唱國歌?為何要用國旗來覆蓋棺材?彷彿害死這些人的主謀並非國家一樣。

當你小心翼翼開口詢問時,恩淑姊瞪大了眼睛回答道:

「是那些軍人為了掌權所以引發叛變啊,你不是也看見了嗎?大白天的毆打老百姓,後來發現無法掌控局面才改成開槍,是上頭指使他們這麼做的,怎麼能把那些人當成是國家呢?」

你得到了一個牛頭不對馬嘴的答覆,腦中一片混亂。那天下午剛好有多具遺體已確認完身分,走廊上到處都在舉行入棺儀式,啜泣聲夾雜著輪唱國歌的聲音,樂曲小節與小節重疊時形成了不協調的和音,你用心聆聽,彷彿只要這樣靜靜聽著,就能悟出何謂「國家」一樣。

讀到此處,我不覺寒氣逼人,反倒熱血沸騰。「少年來了」四個字充滿張力,正如譯者說的,對於聽命於長官的軍人來說,這四個字是他們極度畏懼的,他們害怕到要扣下扳機,去對付手無寸鐵卻意志堅定的年輕人;對於等待孩子平安回家的母親來說,則是最渴望聽到的四個字;讀者讀畢全書再唸一遍書名,則有難以言喻的悲傷與悽涼……平平無奇的四個字猶如良知的試紙,在立場各異的個體身上顯出不同的顏色,而韓江也正是用這樣的反差去體現真實和殘酷。

時窮節乃現,Covid一役後,世上的文明與野蠻衝突明顯加劇,但同時二者的邊界也越發清晰,抵抗野蠻的新聞畫面在在可見,而在《少年來了》小說中,筆者也同樣看到了韓江那種不卑不亢的意氣。喬治奧威爾那樣的寫法當然也精彩,但他的小說只作為其理念的載體,目的性就太強了,讀來彷彿目睹作者先把主旨和要點列好,再把角色當道具、情節當外衣,逐一嵌套,丁一卯二,太過規整,文學性因而削弱;而韓江的文字則不然,她不是試圖解構某種抽象的機制或權力關係,而是將愛恨融入具體的人際關係和生命歷程中,細膩地刻畫出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隨之起伏與無力感,春風化雨,緩緩滲入讀者的皮膚內。

那天下午,家裡一片祥和。縱使外頭早已一團混亂、血流成河,母親依舊一如往常到大仁市場裡,拉開皮革店的鐵門做生意。父親搬運皮革布料箱時不小心閃到腰,只好躺在臥房裡。你用力推開那扇輕輕扣上的大門走進院子裡時,聽見二哥正在背英文單字。

「是東浩嗎?」

臥房裡頭傳出父親渾厚的嗓音。

「東浩回來啦?」

你沒有回應。

「東浩,你進來一下,幫爸踩踩腰吧。」

你假裝沒聽見,走去花圃附近打了一盆冰冷清澈的井水。你先將雙手放進水裡,接著直接把臉泡進水中,抬起頭之後,水珠從臉和脖子上直直流下。

「東浩!你在外面嗎?快過來。」

你用溼答答的手掌按下眼皮,站在石階上好一陣子,然後脫下運動鞋,穿著襪子踩過院子,走到臥房將門打開。父親正躺在裡面,整個房間充斥著濃濃的艾灸味。

「剛才又閃了一下,現在沒辦法起身了,你幫我踩踩吧,尤其是靠近屁股那裡。」

你脫下襪子,右腳放在父親腰部下方,控制著自己的力道,只用一半體重踩壓。

「你這小子整天都去哪裡鬼混,你媽打了多少通電話找你知道嗎?她想確認你到底回來了沒有。聽好了喔,絕對不准靠近那些示威群眾,我聽說昨晚車站那裡才有人被槍斃……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主角之一東浩,年僅15歲,韓江通過東浩父親隨口的淡然一句「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把少年和中年之間的代際張力、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渺小個體和強大極權之間的張力同時拉滿。我想,比「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更荒謬的是,槍為什麼要與拳頭比輸贏?一個人在問出「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之前,難道不應該先用腳指頭想想,拳頭是不自知贏不過槍嗎?韓江借小說揭橥東亞中老年人的典型思維方式,也是東亞社會普遍存在的責任與道義的扭曲,在此語境下,權力不再是壓迫的來源,反而將壓力轉嫁受害者,迫使受害者承擔起反思的責任,挑剔自身如何不足和無能,從而得出結論:少年的做法是不正義和徒勞的,弱者反倒要包容和體諒強者的不容易。終於,在滿身軟肋的中老年人的默許、妥協、姑息之下,扭曲的社會價值代代延續。

小說中,讀者還能看到韓江極其震撼的表達痛苦和絕望的文字,讀罷令人無不佩服作者直面暴力和創傷的勇氣:

有人拿一把三十公分的木尺不停往妳的子宮裡來回鑽數十次,說得出口嗎?有人用步槍的槍托肆意妄為地撐開妳的子宮入口,說得出口嗎?他們將下半身一直血流不止導致昏厥的妳,帶去國軍總醫院接受輸血,說得出口嗎?下體出血持續了兩年時間,血凝塊堵塞輸卵管使醫生宣告妳終身不孕,說得出口嗎?妳已經再也難以和其他人——尤其是和男人有所接觸,說得出口嗎?包括簡單的親吻、撫摸臉龐,甚至是夏天露出手臂和小腿時,他人停留在妳身上的視線,都會使妳感到痛苦難耐,說得出口嗎?妳開始厭惡自己的身體,摧毀所有的溫暖與愛意並逃離這些,把自己封閉起來,說得出口嗎?妳逃到更冷、更安全的地方,只為了存活下去。

在第五章《夜空中的瞳孔》,韓江又寫道:

伴著那首記憶猶新的歌曲,妳失了魂地沿著那輛公車消失的方向走去。數十萬名民眾紛紛走上街頭,往廣場方向走去。妳沒有看見那些從春天就手勾著手整天集體行動的大學生,只有老人、小學生、穿著工作制服的男女工人、打著領帶的年輕男子、穿著套裝腳踩高跟鞋的年輕女子,以及手拿長傘來充當武器、身穿新村外套的大叔。在這些群眾的隊伍前,還有一輛手推車,載著兩具在車站前被射死的男子遺體,一起往廣場走去。

讀來不免感慨唏噓,這把長傘,我好像也曾在哪兒見過。但願我們都有如韓江的眼睛,溫柔而不失硬頸地活著,並冷眼註視著這個世界。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