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牛津通識:人生的意義
📘閱讀書名
牛津通識:人生的意義
📖閱讀筆記
第三章 意義的沒落
我們舉一個語言的例子來討論,「被賦予的」意義和「內在的」意義之間的明顯衝突。文學批評界曾有過一場爭論:到底詩歌的意義是已經在作品裏,等待讀者去挖掘,還是我們讀者將其帶入詩歌的?如果是我們賦予了詩歌以意義,那麼,我們從中得出的意義難道不就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在這些情形下,詩歌如何能給予我們驚喜,或者讓我們感到它是在反抗我們閱讀它的方式?這裏有一個類比,即人生就是你創造的東西。這是不是說,我們能從人生當中得到的東西只是我們所投入的?
📝閱讀心得
在後段繼續探討本質是「被賦予的」或「內在的」,認為存在確定本質的「唯實論者」,與認為本質只是語言虛構的「唯名論者」勢不兩立。這也讓我想到佛法的自性。
反本質主義,與一種唯意志論,或者說意志崇拜關係密切。後現代主義不過是用人類替換了上帝的位置。現實不是自在地存在,而是由我們所建構。
但如果清除本質的時候,把自我也一道清除了呢?如果自我也沒有確定性質,它的意志和能動作用就將遭到致命打擊。它獲得最終勝利之時,自身也被清空了。人生沒有既定意義,這個消息既令人振奮,又令人驚恐。
就像上帝一樣,它可以隨意在宇宙的白板上刻寫意義;但由於現在沒有客觀的理由決定它如何刻寫,這種自由變得漫無目的,成了自我消耗。人類本身變成了一樁荒唐事。
這也讓我想到之前好機車的〈性別是阿帕契直升機錯了嗎?〉影片,如果性別是光譜可以自己定義的,那說性別是阿帕契直升機也並無不妥,就像書中寫道「我個人認為我的人生意義在於讓睡鼠窒息而死」,當然這其中能思考是否存在滑坡謬誤,不過這也能反思個人的預設框架。
現實中你無法拿白紙說這是一千塊,雖然千元鈔的確是「被賦予的」、反本質、無自性的,但它依舊在與他者互動框架下有所限制,這也聯想到佛法中名言有的三項特質是:世間共許、不被其他名言量推翻、不被觀擇真實性的理智推翻。
換句話說,推翻唯實論容易,例如車子並沒有內在一種車子的本質存在,車輪、方向盤、引擎都不是車子,車子是被賦予的標籤、名稱。不過唯名論也無法指鹿為馬,說那不叫車子而叫巧克力,但車子能叫 Car、Автомобиль 等名稱,而且一旦身處非中文語系國家,當你大喊那是車,也只會得到旁人的疑惑,也就是說唯名論可能須在一定的框架之下才能成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