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關於情緒管理,最大的迷思
為什麼有的時候,很多跟情緒管理相關的雞湯文、演講跟自我成長的書籍,對我們沒有效果?
會想寫這個主題,是來自於這一陣子在接受ACT訓練以及工作時累積的心得。以下的內容,可能會非常nerdy,但是這仍然是我很想談的一件事情。
我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十分著迷於各式各樣的自我成長書籍。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人在迷惘的時候,都會做的一件事情?但至少對我來說,我發現自己有一個行為模式,就是當我對什麼事情感到迷惘的時候,我就會去書店買一本相關的書,然後馬上感覺好多了XD。
在這個模式之下,我買過的自助書籍真的可以說是非常齊全了。從拖延、時間管理、心靈寫作、身心靈、疾病、創傷、關係、生涯發展...,一應俱全。我慢慢發現一個事情,有時候買書這個動作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比書本裡面的內容還來得令人滿足。甚至,有時候光是書名本身,都比書本裡面的內容還來得令人滿足。放著一本「我想要過簡單的生活」在案頭上,好像自己真的神清氣爽地就開始過了一個簡單的生活。
很多的心靈雞湯文也是如此,很多文章光是標題就已經讓人覺得療癒。不要誤會,裡面的內容當然很多也是很好的。但更多時候,我感覺讓我感覺得到滿足的,似乎並不是內容,而是一些動作,像是「搜尋」這些資訊、「閱讀」這些資訊、以及去「擁有」這些資訊。
讓我感覺好的,是因為我好像正在做一些我認為對我來說有幫助的事情。
那是一種啟動的感覺,一種改變開始的感覺。短期而言,這種感覺會讓我有重新開機的喜悅,彷彿藉由這些媒介脫離了困擾,長出了翅膀,飛入書中的美好世界。可是,長期而言,生活並不會因此而少了這些困擾。有時候,還會因為生活沒有發生預期的改變,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
那些專家一定不會錯,那錯的就是我。
一旦自責起來,我們就會變成全世界最會看到自己缺點的那個人。我一定沒有毅力、不夠有決心、覺察力不夠、我其實根本沒有想要改變...
那大概不是一件特別好受的事情。
方法都不是問題,運用的心態才是問題
可是,為什麼很多別人推薦的知識、技巧,對我們沒有用?
在理解為什麼沒有用之前,我們必須要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所有想要消除/減少我們大腦裡面的想法跟情緒的嘗試,都是無效的。最常被提出來的例子,就是白象效應。如果我們想強迫自己不要想著一頭白色的大象,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這並不是說,想法跟情緒不會隨著時間或是一些生活的改變而減少,我只是想提出一個重點,那就是想逃離某個感受的本身,就已經讓我們無法真正的離開那個感受。你越拼了命不想要去想白色的大象,那麼白色的大象就越會在你的腦中揮之不去。當然,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讓自己暫時不要想某些事情,可是如果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說有某種程度的重要性,那我們終究還是會發現自己正在想著/感受它。
想逃離某個想法/情緒/狀態,並不是一件錯的事情。如果我們感覺不舒服,我們當然會想遠離不舒服的東西遠一點。我們會遠離對我們危險的東西,我們會遠離有威脅性的動物。
只是,我們沒有辦法遠離我們的大腦。
如果我們想逃離不喜歡的感受,那麼我們就得一起逃離我們大腦中有價值的部份,而這不可能。
所以,再好的工具、技巧、觀點,如果當我們把它們當做一個逃離的工具來使用,那麼就會註定失敗。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追求逃離困擾而產生的愉悅感來使用,那不論它們原本多有價值,都還是一種逃避。
而我們越想逃的,越逃不掉。
我舉個例子,正念冥想已經是被研究證實能對我們的身心有許多有益的效果。可是,如果我們把冥想當做一個逃避痛苦跟獲得愉悅感的工具,那麼一旦冥想結束,我們還是會被原本的困擾影響。甚至,會因為長久的逃避而降低了解決原本困擾的機會。如果我們用這樣的心態進行冥想,那麼跟以酒澆愁的本質是一樣的。
管理情緒不是把情緒變小,而是把自己變大
所以,許多情緒管理的技巧雖然都很有價值,但是使用的人如果抱持著錯誤的心態來使用,那麼它們就沒有辦法發揮出原本應該要有的效果。
我認為,這就是情緒管理最大的迷思。
但很可惜的是,有時候有些書籍或是文章,為了要比較吸引人,會在標題或是內容就保證一些它們其實沒有辦法真正保證的效果。這也會誤導讀者,讓他們抱著可以快速遠離困難的心態來閱讀。這也難免,因為會被這些標題吸引的,一定都是已經深陷困擾的人了。
真正的情緒管理,不是在教你怎麼逃避,而應該是在教你怎麼面對。
畢竟,人生幾乎無處不痛苦,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相生相對的。只要有期望,就會有失望的痛苦;只要愛上了一個人,就會有關係結束的痛苦;只要擁有過,必然就會有失去。一個追求遠離痛苦或是困擾的人生,恐怕也是個會很受限的人生。
要充分地體驗人生,那必然無法只有開心。情緒管理也不應該只是為了情緒穩定而管理,而是應該為了能愛、能付出、能期待、能擁有,為了那些我們想要有的片刻而練習把自己變得更大,大到能裝下那些正面的,也一同裝下那些負面的感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