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的感覺

無解
·
·
IPFS
·
我不會把回台灣説成「回家」,我只會說「回台灣」,或者「回去」我的國家。


今天是寫七日書的第六天,説實話我已經精疲力盡。爲了堅持寫七天,我減少了我的睡眠時間,頭腦陷入一片混沌,接下去我可能要開始胡言亂語了。

離開台灣三十年,我的中文已經退化到沒有辦法隨心所欲地表達,更不用說手寫到了什麽地步。我的大腦經常找不到詞,即使找到了,也要花上半天的時間。如果想再用點高級的詩詞或成語,那就更麻煩了,想不起來東拼西凑,有時候越看越不對勁,不查字典實在太對不起自己。

我願意自首,我作弊,我每篇文章都要至少用一、兩小時才能完成,違背了馬特市自由寫的理念(我的自由比較長久,呵呵)。




我已經有十年沒有回台灣。

「回家」這個用法,對我來説真的有點複雜。

我可以説我的「家」在台灣,嚴格地說,是「老家」在台灣,「根」在台灣,「家鄉」在台灣。所以我不會把回台灣説成「回家」,我只會說「回台灣」,或者「回去」我的國家。反之,我會使用「回家」來形容我在法國的家/房子,它是我築的窩,是我孩子們的「家」。

容我回溯一下劇情,正如我在「破碎的兄妹關係」裏寫到的,我們小時候住的房子被我哥收了,改建成了Airbnb,媽媽從此與哥嫂一家同住。所以,我不認爲哥哥家是我「家」,我更不會把「去他家」説成「回家」。各位不用擔心,繞口令游戲到此結束。

「回台灣」這件事,其實也同樣複雜。

在大學畢業時,我一個人拉著一卡皮箱從臺灣飛到了法國,本來只想待個一、兩年,沒想到一眨眼就是三十年。

我的人生經歷,法國版的已經比台灣版的長了很多。現在的我,混回臺灣人裏,有點格格不入,混在法國人裏,還覺得缺了點什麽。

我説起話來也是不倫不類,經常兩種混合著講,有時還會出現系統錯亂,對著不合適的對象講著不該講的語言。總之,當機的情況不在少數。

我回台灣的感覺就是各種接不上,因爲缺席太久了,我一切的認知都還停留在大學畢業階段,現在聼別人説起這或那,有一種陌生感,不知所云。

最嚴重的是,我的價值觀還停留在三十年前。我每次回台灣,都覺得東西很貴。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鷄腿便當才三、四十塊臺幣。除了用錯老黃曆,用臺幣標示的物價動輒上千上萬,給人一種很貴的錯覺,想買東西的時候下不了手。後來我找到了一個好方法,就是換算成歐元,一比較差價,灰姑娘立馬變公主。

事情接不上還好,更糗的是人接不上。前不久,媽媽給我寄來母系家族聚會的照片,瞧了半天,發現長輩們都老了,還有些人我不認識。我打開Line 視頻叫姐姐,指著某個女的 :

「這個歐巴桑是誰 ?」我問。

「就是表妹啊 !二舅的女兒。」姐姐答。

「啊 ?怎麽會 ?」我後悔用錯了稱呼。注意,我沒說她老。

「正常啊,有年紀了啊,可能也是不注重保養吧?!」姐姐試著為她的崩壞做解釋。

我離開台灣的時候,這位表妹才十三、四歲。

與斷綫相反的,是那種重新連結。

社會的重新連結,出現在與以前好友的相聚。真正的好友,只要聊個幾句,很快就能接上,好像從來都沒有分開過。即使對方皺紋多了幾條,頭髮白了幾根,聲音不會變,特質不會變,朋友之間的情感也不會變(翻臉的除外)。

還有另一類的重新連結,是發生在大腦裏。大腦的語言區塊被重新啓動,找回了塵封已久的記憶,拍拍灰塵,再拿出來用。我每次從台灣回來,鄉音會變重,而且中文表達會比較流利。講中文的朋友一聽,就知道我回了台灣。


兩個小時過去,我該停了,今天自由太久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無解定居法國的台灣人,試圖從寫作中找回自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 家
7 篇作品

「烏鴉嘴」

二次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