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我」生病了嗎?還是說「我」就是疾病本身?讀伊藤計劃《和諧》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2009年3月20日,34歲的伊藤聰因肺癌去世,但他的「計劃」(Project)已在日本科幻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和諧》探討反烏托邦社會體制與人類意識,15年過去,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刻畫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精準得嚇人。
Openbook攝影

文|冒業(科幻評論人、作家)

在生命僅餘的短暫日子裡,人會選擇做什麼?

伊藤計劃選擇了書寫,更發表了一部記錄「人類意識如何終結」的科幻小說《和諧》(<harmony/>),作為他本人的意識曾經存在過的印記。正如書中靈魂人物御冷彌迦提到:「文字會留下。也許會一直留下,近乎永遠」,2009年3月20日,34歲的伊藤聰因肺癌去世,但他的「計劃」(Project)已在日本科幻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

儘管伊藤計劃堅持所有小說採用第一人稱,《和諧》卻顯然比其他作品要私密得多。長年因癌症不斷進出醫院的他,只能將整個身體交託給醫療體系,獲得全天候的關照,作息和生活細節都被詳細記錄,一切不良嗜好亦遭禁止。《和諧》的生府(醫療共識共同體)和支撐著生府體制的政治思想「生命主義」,正是源自伊藤將他的個人生活環境結合日本社會獨有的集體默契「空氣」,再放大至全球規模的想像。

經歷了自2019年開始的肺炎疫情、WHO天天出現在頭條的日子之後,即使可能只重現了其中的百分之一,我們已不得不承認15年前《和諧》刻畫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精準得嚇人。

➤沒有中心就沒有極權嗎

就如在伊藤前作《虐殺器官》結局引發了「大災禍」的世界,當地球上絕大部分人都害怕瘟疫帶來的痛苦和死亡,醫療就全面介入政治,原本是「例外狀態」的防疫措施因而常態化。每個人的手機都曾安裝過類似WatchMe用作追蹤患者的程式,每天都關心身邊親友的健康狀況,有沒有定期檢測、養成清潔習慣和遵守隔離政策等,有些甚至因此戒掉了不良嗜好。

或許對不少人來說,比起政府以防疫為名對市民諸加的種種限制,來自完全不懂「適可宜止」的「防疫狂人」的壓力更為擾人。就如《和諧》中對所有人都無比「慈愛」、到處宣揚「大家都是公共資源」的善良溫柔市民一般,讓人感到窒息。更甚者,種種防疫措施造成的閉塞感,以至對未來的絕望,也導致一些人像彌迦一樣企圖尋死。

雖然《和諧》的世界觀同時有著三大反烏托邦經典《我們》(沒有私隱)、《1984》(監視社會和思想控制)和《美麗新世界》(從眾意識和生物學統治技術)的影子,但不像上世紀的文學或它們的模仿作般總是存在一個極權。

生命主義沒有中心,它是生府人民自發追隨的共同價值,沒有可用矛頭直指的單一實體。當所有人都是共犯,要推翻它便變得無比困難。《和諧》的WatchMe、SearchMe等結合資訊科技的系統對人的調控,亦遠比舊有作品所描寫的技術更為精準、無孔不入且難以抗拒。於是,對於即將要安裝WatchMe的三名學園少女來講,只有宣示身體自主權的「自殺」,以及藉著燃燒「死媒體」紙本書,作為代替死後遺體只會分解成泡沫的火葬儀式,已是她們僅有的微小反抗。

過去關於《和諧》的議論,往往集中在前半部的反烏托邦社會體制,至於後半人類意識的部分可能因為有門檻,也較遠離一般社會現實,所以熱度遠不如前者。接下來會以「後人類」(posthuman)和「後設文本」(metafiction)兩個切入點進行簡單的討論。

➤落後的意識

「後人類」是90年代以降歐美科幻文學常常和次文類賽博朋克(cyberpunk,近年常譯作「電馭叛客」)一起討論的概念,近年甚至被神山健治執導的科幻動畫《攻殼機動隊:SAC_2045》挪用作為故事中適應人機結合後獲得超人能力的人群的稱呼。

圖源:wikipedia

縱使過去眾說紛紜,如今大部分的「後人類」論述,已可粗略理解成「與科技結合或利用科技自我改造後,雖脫離『人類』定義,但仍與人類很相似(甚至需要與人類共生)的新物種」,也就是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著作《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中提出未來將不再是「智人」(Homo Sapiens)的「神人」(Homo Deus)。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圖源:wikipedia)

賽博朋克作品往往加入模擬生命、基因工程、人體改造、人機結合、人工智慧和數位意識上傳等等模糊了人類與動物、有機物與無機物,以及物理與非物理之間邊界的推想科技,因此和「後人類」有著很高的親和性。

過往的賽博朋克作品對「後人類」有一種流行的詮釋:人類將意識上傳至數位空間,如此一來,不但身體可隨意更換,也許就連意識都可以製作出無限的複本。不論是理查.摩根(Richard Morgan)的《碳變》,還是恩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的《二級玩家》都有類似情節。這是把「心靈」置於比「肉體」更高的位置。《攻殼機動隊》也不例外,不論草薙素子少校有多懷疑自身的存在,她最終依然相信「來自靈魂(ghost)的呢喃」。

《和諧》刻意違反這套路,同時還不忘加以嘲諷。當學者冴紀慶太提到有些科幻小說認為未來肉體對靈魂將不過是過時的「死媒體」,女主角霧慧敦便指出,事實上會不會是反過來,靈魂才是肉體的「死媒體」,冴紀的說法才是被「神聖的一唯靈魂」的想法束縛住?

《和諧》將意識和糖尿病相提並論。糖尿病雖然有害,但能提高人類於低溫環境的存活率,可是當過時之後便被定性為一種疾病。那意識呢?令人類的感情用事、不可預測、不理性的意識曾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可是來到生府的世界,卻成了混沌的根源。彌迦透過煽動叛亂,成功令手持消除人類意識的「和諧程式」開關的老人們,將「意識」定性為過時的功能、一種疾病,毅然按了下去。人類從此與「我」這個概念告別,全員成為反傳統的「後人類」。

➤如果ChatGPT是一種後人類

事實上,《和諧》早已利用後設文本格式把讀者拖下水,我們打從一開始,就不知不覺間在體驗成為「後人類」。《和諧》全書以ETML(Emotion-in-Text Markup Language)寫成,從霧慧的視角見證人類失去意識的過程,以<anger><anger/>、<fear></fear>等標籤呈現霧慧每一刻的感情。

我們閱讀故事時總是懸置了現實,沉浸在虛構世界當中,代入第一人稱主角感受著她的情緒波動。身為讀者,我們已透過閱讀ETML,模擬了一次那種再也沒有個人意志,只會被情感標籤牽住鼻子走的「後人類」了(實在不得不在此稱讚一下木馬文化推出的新版,這版本新增的注解都有加上<annotation></annotation>的標籤,忠實參照小說正文的設計)。

有人將空有情感和意志的表象,實際上卻沒有意識的「後人類」稱為「哲學殭屍」(philosophical zombie)。這原是心靈哲學處理「他心問題」(problem of other minds)時的理論性存在,可是近年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急速發展,令我們進入了「哲學殭屍」被大量生產和應用的年代。ChatGPT就如閱讀ETML的「後人類」,無論輸入怎樣的感性文字,它都能完美輸出相應的模仿反應,甚至進行人生諮詢。只要AI具備意識的部分功能性表徵並且能夠完成工作,內在有沒有意識會不會已經無關重要?如今這已是我們迫切需要反思的問題。

再一次,我們見到《和諧》的前瞻性。●(原文於2024-03-06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和諧
ハーモニー
作者:伊藤計劃
譯者:高詹燦
出版:木馬文化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伊藤計劃 Project Itoh

一九七四年十月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二○○九年三月二十日肺癌病逝,得年僅三十四歲。

二○○七年六月以長篇小說《虐殺器官》出道,入圍第七屆小松左京賞決選名單。儘管是沒沒無聞的新人處女作,但引發極大迴響,在「最想看的SF!2008年版」中獲得「最佳科幻小說」第一名,在「第一屆PLAYBOY推理大賞」中也贏得第一名殊榮。

伊藤計劃繼這部傑出的出道作之後,獲他一向敬愛的小島秀夫邀請,為遊戲《潛龍諜影四 愛國者之槍》撰寫同名小說,發表於二○○八年六月,接著於同年歲末,再出版第二部原創長篇小說《和諧》,獲「最想看的SF!2010年版」第一名、日本SF作家俱樂部主辦的第三十屆日本SF大獎、由科幻小說迷投票選出的第四十屆星雲賞日本長篇部門獎。英譯本更獲二○一一年菲利浦‧狄克獎特別獎殊榮。

伊藤計劃的創作生涯雖僅短短二年,卻在日本引發可觀的熱潮,甚至有專門的論文集探討相關現象。

這就是我。
這就是以我為名的計畫。
我想要住在你的身體。
藉由你的嘴巴,更進一步繼續說出想說的話。

──伊藤計劃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