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為源泉》 彼得和洛克篇

tournesol
·
(修改过)
·
IPFS
·
《The Fountainhead》书评

看到最後彼得·吉丁和洛克的見面,心裏簡直絕望。吉丁徹頭徹尾地喪失尊嚴,洛克為自己的同情感到羞愧,而極力辯解著自己不是“二手貨”的我們,一時不知道該同情彼得還是我們自己,抑或是只能茫然地、漫無目地躺在床上不願細細回想過往是否也是“彼得們”。

現實中幾乎不存在洛克,或者我們幾乎不會是洛克,工作,不帶目的,不管結果,只把自己投入到工作。

一座建築就像人一樣,是具有生命力的。建築的骨氣就在於它恪守自己的精確度,遵循一個單一的主題,併且為自己單一的用途服務。人身體的各個部位不是借來的,同樣,一座建築的靈魂也不是隨意用土塊拼凑出來的。

從對一塊花崗岩的切割想象到房子與入住人線條般的融入,洛克理解建築本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獨自完成一個作品的過程中讓新生命發生。他拒絕合作,拒絕協作,用他的完整性來實現建築的完整性。

基於對建築徹底的認識,他以建築本身的存在而拋棄陳舊的、古希臘帕特農神廟、陶立克式、都鐸式的風格。市場是烏合之眾,連自己也一知半解甚至從未了解,從別人那得到的“審美”來審判洛克造出來的房子,於是洛克的“現代風格”似乎站在大眾的對立面。

建築的形式必須是其功能的反映。

洛克的品質,對活在當今現實社會的我們,極為艱難。安·蘭德像是解剖了這個社會結構似的,用一種英雄式(她肯定會否認)的悲壯來錶達一種理想主義。是的,理想主義,只有理想主義才會如此純粹、僅作為“人”或者說作為“自己”活著,僅依賴不為他人所用的、自己的意誌活著。

彼得·吉丁是學校裏的優等生,是最符合社會審美、是社會最需要的人才,他是市場化的產物又迎合著市場,他是坐擁社會權力和榮譽的。彼得是隨波逐流的,是不斷去復制的,基於前人的復制,基於同行的復制,深得大眾的喜愛。讀文字的時候,我們或許覺得彼得可悲,然而彼得正是我們市場大部分產品(實的、虛的)的現狀,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做分蛋糕的人,很少人會說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麽,真正的創新是艱難的,不會像洛克那樣歴經了波摺最終成功,只會歴經波摺最後成為炮灰。

看到評說“想當洛克卻只能被迫當個吉丁,甚至連吉丁都不如”,我想我們也不必去當洛克或者吉丁,不必選擇個人主義或者集體主義,我們僅能抓住偶爾是逐利的、有時潛入工作產生心流的又自顧放任的我們。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