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溫和地走進黑夜,向日葵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訪《戰場上的無仁通話》烏克蘭導演奧薩娜卡普維治(Oksana Karpovych)

文|曾繼賢
持續已久的俄烏戰爭進入關鍵階段,烏克蘭人民的苦難與傷痛,需要藉由更多影像力量讓世人關注和支持,繼而互相依存,思考當代的國際政治問題,集體對抗極權。早前烏克蘭導演奧薩娜卡普維治(Oksana Karpovych)首次踏足亞洲,從家鄉攜來《戰場上的無仁通話》,以烏軍截取俄軍與家人的通話內容貫穿全片,入圍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的火鳥大獎,最終獲評審團特別表揚。戰爭面前,我們要如何立身處世?又應如何理解已逝的生命?紀錄片的價值何在?在《戰場上的無仁通話》獲獎之前,我帶著這些疑惑訪問到奧薩娜卡普維治。我們相見那刻,她投來的微笑是我看過最為沉重的笑容。
非如此不可,因為我是歷史的見證人
奧薩娜卡普維治一直以紀錄片思考烏克蘭的社會議題,如《Temporary》 (2017) 反思烏克蘭人漂泊到加拿大的離散經驗,《Don't Worry, The Doors Will Open》 (2019) 借蘇聯留下的通勤列車反映烏克蘭工人階級的日常生活,這些議題暗地裡扣連著俄烏的緊張關係。
俄烏衝突有其深遠的歷史源流,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2022年不顧聯合國的阻撓,說要「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烏克蘭」,將烏克蘭人幻想成未能回歸的俄羅斯人,毅然發起全方位戰爭。首次直面近乎種族滅絕的危機,她感到一種無權勢者的徬徨,「我是見證人,亦是電影人,卻不知道可以做甚麼。」入侵後一個月,在道德的感召下,她想到要用電影記錄目前的境況,「對我來說,創作一部記錄當下的作品非常重要。這不只是為了現在,更是為了歷史。」

要紀實戰爭,就必須走入戰地。卡普維治與團隊回到家鄉,冒著生命危險走到基輔前線拍攝,如今回想,她形容是「一生中做過的最困難的事,在理智、情感、道德、倫理上都花了巨大努力。」她以公路電影的方式帶領觀眾目睹頹垣敗瓦,「這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更在不同地點拍攝,又附上俄軍的通話音訊,我們花了半年時間在後期剪接上。」
抗戰的義憤遇上平庸的邪惡
卡普維治以俄軍的通話與烏地的生靈塗炭交織整部電影,這聲畫對立形成戰爭的思辯。沒有血腥和槍炮的畫面,殘酷卻無所不在,隱藏於漫長的鏡頭中,她希望未經歷過戰爭的觀眾能沉浸在這時空,「雖然要紀錄戰爭,但我刻意避免直接呈現暴力。暴虐、死亡和殺戮是可怕的,但它們始終是表象,戰爭本身是更為複雜和混亂。」不難令人想起近期的《特權樂園》,大屠殺的後遺將會殘留到遙遠的未來。

烏克蘭詩人魯芭.雅金楚克(Lyuba Yakimchuk)在〈何以殺人〉說:「我用電話和家人保持聯繫/所有通話都被竊聽了」(宋子江譯),卻在某天被烏軍還施彼身:烏克蘭情報部門攔截了2022年3月至11月期間俄軍在戰場上撥打的數千通電話,逐一揭示了敵軍心理。
「我很高興找到對入侵表示懷疑或批評的聲音,但要保持開放且批判的態度,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卡普維治希望在電影裡包容不同的聲音,接近俄羅斯人的不同精神面貌,同時呈現戰爭的複雜性與無情。俄軍被強制入伍,逐漸對入侵感到厭倦,他們亦有其難處,其中有錄音說:「記憶不一定沖淡,我不知道回家後怎樣睡得安穩」,「想回家只有兩種方法,一是傷,二是死。」
儘管有些俄軍質疑入侵的意義,但不幸的是,他們並沒有對烏克蘭人表現出真正的理解和同情。大部分的懷疑和批評只是針對俄羅斯國家,他們沒有因為上戰場而賺到足夠的錢,而要冒的生命危險太多,他們始終關心的是戰爭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

撥出電話的俄軍描述劫掠、槍斃、「21朵玫瑰」酷刑的場面,他們麻木不仁,手染鮮血,而通話的另一方,俄軍家屬也沒比士兵來得善良。卡普維治想抨擊的是帝國主義,俄羅斯打著去納粹的旗號,讓自己出師有名,為暴力賦予正當性,平民在這框架下「接觸不同形式的政治宣傳後,對入侵做出不同解釋」,便說著「你殺的是法西斯」、「他們不是人」等去人性化的論調,展現出平庸的邪惡。
面對這種虛偽的正義暴力,卡普維治義憤填膺,卻沒想要散播仇恨。「憤怒是一種推動自己的方式,它給我們繼續戰鬥的能量。但憤怒不等同仇恨,我一直對自己說,憤怒是可以的,烏克蘭人今天完全有權利感到憤怒。而仇恨不是一種燃料,它只會蠶食心靈,如果我們一直緊抱仇恨,這場戰爭不會有結束的一天。我所做的是,盡可能堅持自己的仁慈,善待每一個人,並保持樂觀。」
活得磊落真誠 理解他人之痛苦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是喜劇演員出身,擔任製片人的時候經常觸及政治題材,他曾於第 75 屆康城影展的開幕式致辭,借《大獨裁者》說世界需要新的卓別林,鼓勵電影人為自由而戰,團結對抗獨裁者。他相信電影的力量,而卡普維治相信紀錄片的力量,以紀實的錄像讓觀眾看見別人的苦難,她認為「繪畫做不到這一點,甚至我非常喜歡的攝影也不能,電影讓人們短暫停留在完全不同的時空和狀態中。我希望令觀眾產生認知上的不協調,察覺眼見的『真相』是操縱於俄羅斯的政治宣傳。」
《戰場上的無仁通話》記載了卡普維治所目睹的一切:烏克蘭人民對入侵、戰爭和暴力的抵抗——抵抗有很多微妙的姿態,戰鬥的士兵只是其中一種,真正令她感動的是,「無論外間有多混亂,看見人民保持家園井然有序。」

縱使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說影像讓人習慣旁觀,對遠方的苦難感到麻木,但卡普維治重申紀錄片應該賦予人們力量。「戰爭是極之粗暴的,但目前在烏克蘭很難找到這種力量,並找到賦予人們權力的工具」,似乎電影是她唯一能倚仗,尋找希望一門的藝術。話說至此,卡普維治一時哽泣,我表示遺憾,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感受到身陷戰火的人,有多艱苦,有多沉重。
她抹乾眼淚,吞吐地說:「我不知道是甚麼賦予我力量,但此刻我相信⋯⋯我相信存在真理。作為電影製片人,我很榮幸,因為我擁有工具,我有能力在熒幕上展示這個真相。當然,紀錄片仍是很主觀,只是一種視角,但它終究是烏克蘭的現實。我認為對自己保持誠實很重要,亦要有勇氣不迴避複雜性和衝突,表明自己的立場。」聽來有種熟悉感,像哈維爾(Václav Havel)說活得磊落真誠就是一種反抗,像傑魯巴維(Eviatar Zerubavel)說沉默就是暴行的串謀者。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有活得磊落真誠的條件,卡普維治分享自己看過很多俄羅斯電影,不論虛構或寫實電影,「它們總是晦暗而冷酷,也不對人性抱有希望」,這是極權的悲哀。
在政治夾縫中呼喊 披著荊棘走上國際舞台
歐洲電影節連續三年以烏克蘭電影開幕,除了代表歐盟的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世人看見烏克蘭。卡普維治對此表示由衷的感謝,「國際關注烏克蘭的議題和電影人,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電影與新聞不同,它以更深刻的方式教育人們,讓他們了解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
雖然身陷囹圄,但人權危機不只落在烏克蘭身上,卡普維治因此想起以巴衝突,似是一種共同體。彼方遙遠,卻又熟悉。「我相信種族主義仍然存在,我們需要小心談論它,畢竟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各自複雜的歷史背景。共通的是,巴勒斯坦和烏克蘭的人民都被帝國勢力所困,我們從中看見人們如何被大規模殺害,生命如何被漠視,在一瞬間化為烏有。」她懷著悲憫續說:「巴勒斯坦是目前最大悲劇之一,受害者都是最普通的百姓,這些聲音也應該要被聽見,但我們不是要競爭國際關注,或是比拼誰較悲慘。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擁有相同的權利,我們的故事和聲音應該得到平等的支持。」

即使烏巴兩國如魯衛之政,卻難以互相表達支持,「那些外交操演和政治宣傳,使我們不能彼此團結。在烏克蘭,看不見人們對巴勒斯坦的支持,也聽不到阿拉伯世界對烏克蘭的支持。曾有人問我,如果俄羅斯支持巴勒斯坦,你又怎能支持巴勒斯坦?這讓我非常悲傷。很明顯,俄羅斯與美國正在玩雙重政治,他們支持一個國家,也在背後支持另一個國家進行非人性的侵略。」此時,她竟笑說:「如果我們沒有得到西方的軍事援助,可能我到達這裡之前已經死了很多次了。」
我心中的向日葵花語
烏克蘭獲得全球關注,2014年廣場起義是鮮明的分水嶺,那時卡普維治剛好移民到加拿大,事隔十年,記錄這段歷史的《凛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已為香港人所熟知,她表示:「在這之前,西方對烏克蘭了解不多,他們覺得烏克蘭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我們沒有自己的身分和主體性——廣場起義是我們國家的歷史性時刻,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人民擁有改變的力量。」
烏克蘭人重視自由,尊重權利,希望生活在開放和民主的社會中,她由此對家鄉許下寄語:「我從來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那場革命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愛烏克蘭,我愛她的文化。可是,我理想中的烏克蘭不是民族主義的,而是人們會受到平等對待,也不存在反同性戀、仇外心理和種族歧視;身分認同也不是基於血統和民族主義,而是基於政治價值。」

來到香港,她自稱對這地認識不多,但知道香港曾經聲援烏克蘭。從戰地走來的她形容,在香港感到香港人開放友善,有種莫名的安全感。她亦很有興趣了解香港近年的故事,要我推介一些香港紀錄片。《戰場上的無仁通話》走過希臘、哥本哈根、比利時、香港和紐約,她由衷地說:「能夠帶著這部紀錄片走遍世界各地,讓人們看見烏克蘭,我很滿足。」
此時此刻,基輔炮火連天,烏軍缺乏彈藥,防空系統有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援助,七大工業國組織亦強烈警告中國停止助俄入侵。當我們安睡,世界的另一角落發生著這一切。卡普維治說,此片是獻給勇敢抵抗俄羅斯帝國主義機器的烏克蘭人。祝願他們的敵人如烏克蘭國歌所寫,消失如朝陽下的露珠(Згинуть наші воріженьки, як роса на сонці),而所有危脆生命,早日復得免於恐懼的自由。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