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今天世上所有地方》:繼續寫 繼續走 一點光 總會找到新方向

Kaylaway凡心
·
(修改过)
·
IPFS
·

最近少了寫文更新,別的也就算了,我發現我的身體竟然投訴了。

儘管最近的忙碌帶來的好處更為實在,但沒有書寫自己的文字,就如一堆想法在腦海打架;沒有產出,就沒有理順的過程,如打結的毛線,一片混沌。

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又身處絕對談不上美好的當下,每天種種荒謬新聞與消息如狂潮掩至,整理消化都來不及,無力感越發張狂。這幾天一直有種胸口悶悶的感覺,以為是身體太累也心太累,卻怎麼睡也睡不夠,也睡不好。

終於待手頭的事忙完,就把平常記錄下來的寫作點子拿出來看:啊我想好好寫這篇了,嗯這個醞釀得差不多可以動筆了,哇原來我一個月前有想過要寫這題材啊⋯⋯

看著看著,胸口忽然好像不那麼悶了。

我連忙打開電腦,在鍵盤前啪噠啪噠地打起字來。


回頭無用 只有前進

然而,單單沉迷寫作,似乎也是令我心生猶豫與迷惘的原因。

也許是每個創作人終其一生都會不斷重覆面對、克服,然後又再面對、克服自我懷疑階段。@JinlyWong《寫給自我懷疑的作者朋友們》中說,自我懷疑時怎麼辦?不怎麼辦,就帶著自我懷疑繼續創作下去。就如一些病者,終其一生也要帶著症狀活下去,那麼「我們就帶著症狀活下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愛自己想愛的人,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如果無法行動的時候就好好休息,休息完了,還是要繼續前進。」

如世界已給窄長隧道埋藏
難過也要經過 同步往遠方
跌踫再摸索 沿隧道圍牆
繼續看 一點光 總會找到方向

這些黯淡無光的日子,相信許多人都有著許多問號,也帶著很多淚水。很想這一年飛快過去,又或者幻想這一年發生過的所有壞事可以一鍵消除。

然而,沒有這回事。

去年年底我們也恨不得2019趕快完結,結果迎來這異靈異靈的2020。回到過去又或一鍵delete,非但不可能,更是一種掩耳盜鈴。若然重回溫水煮蛙的那些年,待得幡然醒悟可能已是十數年後,到時是否比現在更無力回天?天曉得。然而每次面對寫作的「自我懷疑」,休息過後我總是會帶著懷疑繼續寫,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克服,但我總會切實地感受到,每次心生懷疑但又繼續前進後,都有又再被注入新力量的感覺。

蔡康永曾說:「我們會遇見各種牆。我們推牆十下、牆也不會倒;我們推牆百下、牆也不會倒;我們推牆千下萬下、牆還是不會倒。牆就是不會倒,但我們會變成肌肉強健、有力量的人。牆不倒、不該成為我們自願當弱者的藉口。」

道理大概就是這樣。那些必須經歷的,我們無法閃躲,也不應無視。逃避可恥但有用?當作稍事休息或許可以,然而時代巨輪急速輾壓,我們現在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

葉問:「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話,在40歲以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一代宗師》劇照)
到了某一天再遇這個地方
你我說今天這段過去狀況
那怕已走過死蔭幽谷一趟
這曠闊天空 又再次開朗

不必張張利但必須周身刀的新時代

「自我懷疑」是一種無力感,「除了寫我還可以做些什麼」是另一種無力感。

總是好奇心滿滿,同時又隱隱有著不安全感的我,通常在「自我懷疑」的時候,都會去學習新事物

或許也有分散注意力的成份在,但更想的是令自己內心更強大

咖啡調配、書法、音樂、營養學……以及許多別的,都是如此這般無心插柳地開始學習起來的,好一些一直研習至今。

最近學習的新事物,實在連我自己也出乎意料:居然跟數字有關。

從小就對數字不敏感的我,對所有與數字沾上邊的事物有種自的防衛機制式的抗拒。然而新時代凡事總是談數字談數據,箇中邏輯也的確有其可取之處,而且這東西發展之快,越晚接觸,就越難跟得上,更是越有令人力不從心之感。

因為這樣,加上那小小的不安全感作祟,以及也許年紀大了,面對選擇也會踏實些沒那麼任性隨心,我開始接觸不同的數字範疇。

首先是美股投資,然後是區塊鏈,以及加密貨幣。Matters是我第一個接觸的區塊鏈世界,連帶likecoin也成為我首次真實擁有以及賺取的加密貨幣。從起初的全然陌生,到漸漸學會了一些基本概念。一星期前進駐了steemit,一個歷史悠久、操作更複雜的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就如當初來到matters時一般,在摸石過河的階段。(在這裡謝謝 @米高與小狗ThankYou 最近的積極協力

Photo by Aleksi Räisä on Unsplash

學習新事物,尤其是我多年來都抗拒的類別,不啻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突破

世界已給窄長隧道埋藏
難過也要經過 盡力趕上
跌踫再摸索 沿隧道圍牆
繼續看 一點光 總會找到方向

從去年開始,身邊的朋友也在學習上作出不少突破。

硬漢子去考急救牌、女甜點師習得一身強勁自衛術,即或沒那麼「行動派」的,也看多了很多以往不會看的書,例如我認識的柔弱女文青就去學Python編程語言,也有如我這種從來只會寫字的,去認識區塊鏈和加密貨幣。以往朋友間的聚會談的不外乎是工作事業、感情婚姻、購物旅遊,現在坐下來就是政治、歷史和國際關係研討會。當然,還有移民


該移民嗎?世界公民才是大趨勢

@梁懿 一篇幾個月前的文章《朝9晚9便是上進,有一份全職便是安穩?》,寫關於斜槓族slasher,文中說:

做slash的有兩種人,一是興趣廣泛,二是極度需要安全感。
普遍人以為打死一份工便最穩陣,我覺得只對了一半:若你自認打工皇帝,識得湊老闆,公司又知人善用、合理地回饋員工(i.e.適時升職加薪),當然穩陣,但試問這種人和公司有幾多?在更多情況下,打工只是平穩而冒險,就似你以為把錢全部放在銀行甚麼都不做最保本,結果被通脹蠶食到「臨老唔過得世」。對我來說,打多幾份工、開拓多幾個收入來源,才叫安全感。

有人性格適合安穩打工,也有人天生擅長「開多幾飯」,認清自己的道路當然重要,然而事實擺在眼前,時代在急遽轉變,死守一份工作又或一種技能,即使這種技能可以被操控得如何出神入化,身處大時代狂潮,還是遠遠不足夠(更何況我沒有任何出神入化的技能)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曾寫有《應該移民嗎?》一文,原載於其Patreon,後按照網友建議,沈教授已將文章公開供大眾思考。他認為「移民」二字在新時代應該有全然不同的闡釋,其中一點是打破國界疆域的傳統思維,「真正的『移民』,其實是減少任何單一依賴的一個『Package』」,當中帶有「世界性slasher」的實踐理念。文長,僅節錄一段如下: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開工的能力。這不等於高薪厚職,甚至恰恰相反:在未來slashers世代,任何工作反正都保障不了終生收入、也再沒有到死的長糧這回事,真正能保障生活的,再不是擔驚受怕地保住一份工,但到了退休還是繼續擔驚受怕,而是要有到死也能開源的能力。很多人不敢發聲、犧牲一生的自由,不外出於這種恐懼,因為很擔心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能力。
至於這能力是甚麼,總會與時並進,更重要的,還是「學習的能力」。我們常對新一代說:能夠好好與人溝通(須知陪月、幼稚園老師才是最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與持不同語言者溝通(例如瑞士人那樣有四種語言),與電腦溝通(例如掌握編程語言、能隨手寫網頁和app等),基本上,就可以保障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無論現在是否依靠單一僱主,我們都必須有第二、第三收入,可以是某種嗜好,可以是某種投資,而且應該是geographically friendly。到了要走要留,地域就不是限制
Photo by Kirill Sharkovski on Unsplash

身懷多項技能、孜孜不倦地吸收新知識,而且是不受限於距離與國界的技能和知識,是建構「天涯若比鄰」世界的前提之一,也是為著這個我們都愛著的地方,可以無限延續下去的必要元素之一。

不是因為看見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

一直寫下去,一直走下去,在今天世上所有地方,總會找到新方向。

《今天世上所有地方》
曲:黃耀明 劉以達 
詞:潘源良
編曲:李端嫻
監製:達明一派 李端嫻
Guitars: 劉以達 
Keyboards & Programming: 李端嫻

聽說你今天到達一個地方
戰勝了哀傷卻在繼續靜養
你說你擁有是無限量荒涼
照片都不想讓我看一看

聽說你今天繼續擁抱夢想
挫折再擔當要為正義付上
過去已失去但仍念念不忘
碎片要怎麼合併見真相

如世界已給窄長隧道埋藏
時間看似走向 絕望境况
跌踫再摸索 前面路茫茫
靠極遠 一點光 可會找到方向

我會説今天世上所有地方
你要去多遠也被困在迷惘
卻更要相信自由必將釋放
那裡缺少的 在那裡補上

到了某一天再遇這個地方
你我說今天這段過去狀況
那怕已走過死蔭幽谷一趟
這曠闊天空 又再次開朗

如世界已給窄長隧道埋藏
難過也要經過 同步往遠方
跌踫再摸索 沿隧道圍牆
繼續看 一點光 總會找到方向

世界已給窄長隧道埋藏
難過也要經過 盡力趕上
跌踫再摸索 沿隧道圍牆
繼續看 一點光 總會找到方向

我願意 牽你手 不怕隧道極長
繼續唱 繼續找 總會找到方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