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感恩還是維穩?
近幾年,曾有信徒叫你「多感恩,少批判」嗎?在社會撕裂之中,有人歸咎於年輕人的獨立批判思維。根據筆者的經驗和觀察,有部分堂會亦然,視批判以及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只是西方世俗文化的產物,與信仰不相干,甚或對立。因此,他們提出年輕信徒必須歸回聖言,擁抱單純的信仰價值,建立出「感恩」的品格,以「感恩的心」取代「批判的眼光」,抗衡世俗文化。不過,事情是這麼簡單嗎?尤其,當我們注意到中共近年大力推行的文化政策——「感恩教育」。
關於其內容,偉大的百度百科有非常詳盡的介紹。簡而言之,政策期望教育年輕一代「感恩」,從以使他們免受「社會上一些腐朽落後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影響。而且,擴闊「感恩」的意義,超越「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終究指向國家及政權本身,是社會公民的「責任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目標也非常清晰,就是令年輕一代「對別人對環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從而「更加熱愛班級、學校、家鄉、祖國、世界」[1]。可見,「感恩」乃「批判」之抗衡,是社會維穩工程的一部分。除此,「感恩教育」也又有進入香港的跡象:首先,積極參與國內娛樂圈的香港藝人經常將「感恩」掛在嘴邊,其中香港音樂人張明敏(有人知道他是誰嗎?😂)發佈愛國歌曲《感恩有你》,並在訪問指出反修例運動後的「社會應提倡感恩,感恩共產黨」,教化香港的年輕人 [2];另外,二零二一年七月一日的《文匯報》以「市民感黨恩 再創港輝煌」為題 [3],報導本港部分市民對中共成立一百周年的慶賀,引用的是政治口號 「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4]。由此可見,兩者之相互對應:
第一,「感恩」與「批判」之二元對立;第二,以「感恩」抗衡「批判」的方法論;第三,以年輕一代為教育目標,目標是以「感恩」取代他們的「批判」;第四,透過「感恩」的教育平定社會的矛盾,尤其是反修例運動後的香港。
利申,筆者不是要推翻「感恩」的神學合法性及價值,針對的只是近年不少信仰群體中以「感恩」抗衡「批判」的論述:
首先,從雙方的相似度與時代吻合,這個論述無疑是富有「感恩教育」的色彩。即使採用了聖言的語言,也不足論證其論述是歸回單純的信仰價值,更莫論免於文化影響之不可能。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與文化的關聯性,尤其是受文化影響的必然性。以「感恩抗衡批判」的論述為例——它會否只是香港內地化下的其中一種文化選項,結果不是榮神益人,而是制衡西方文化,指向對政權的忠誠,挑起愛國愛黨的情懷?
另外,「感恩」與「批判」之二元對立顯然不合乎聖言的整體論述,忽略了「感恩」的教導是與「先知批判」和「哀告抗衡」的傳統並列,違失聖言中的多元張力。更何況,面對著世界中的不公不義、天災人禍,人莫非只能負上感恩的責任,散播正能量,卻不可傷痛與批判,尋求安慰與改善?而且,單一強調「感恩」的教導豈不會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失卻基督教信仰對人性的珍而重之?更莫說跌入「政治中立」、「單純信仰價值」的假象,以為自己在對抗文化中的不義,實情淪為文化維穩的工具,失去教會先知的角色。
——————————
[1]〈感恩教育〉,《百度百科》,下載自 https://baike.baidu.hk/item/感恩教育/3137884 。
[2] 〈張明敏:「感恩有你」 不變的中國心〉,《大公報》,(2021年7月1日),下載自 http://www.takungpao.com.hk/travel/tsly/2021/0701/604190.html 。
[3] 〈市民感黨恩 再創港輝煌〉,《文匯報》,(2021年7月1日),下載自 http://www.takungpao.com.hk/travel/tsly/2021/0701/604190.html 。
[4] 梁冠群、任佳暉:〈“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在小崗村啟動〉,《人民日報》,(2021年4月26日),下載自 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1/0426/c64387-32088089.html 。
——————————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