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51《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04:周公竟然曾經流亡過!?

鱷魚把拔
·
·
IPFS
·
周公竟然曾經流亡過!?

──────────原文──────────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豐,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

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矦。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

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稱:『爲人父母,爲業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爲人子可不慎乎!笔昔在殷王中宗,嚴恭敬畏天命,自度治民,震懼不敢荒寧,故中宗饗國七十五年。其在髙宗,久勞于外,爲與小人,作其即位,乃有亮闇,三年不言,言乃讙,不敢荒寧,密靖殷國,至于小大無怨,故髙宗饗國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久爲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寡,故祖甲饗國三十三年。』多士稱曰:『自湯至于帝乙,無不率祀明德,帝無不配天者。在今後嗣王紂,誕淫厥佚,不顧天及民之從也。其民皆可誅。』(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饗國五十年。』作此以誡成王。

──────────翻譯──────────

周成王在位第七年的二月乙未日,成王步行朝拜武王廟,然後從「鎬京」走到「豐邑」,,命令太保「召公」先去「雒邑」勘察地形。這年三月,周公前往營建成周「雒邑」,占卜建都之地,得到的兆象吉利,於是就把國都建在那裡。
成王長大,能夠聽政了。這時,周公就把政權還給成王,成王臨朝執政。之前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天下時,背靠屏風站立,面向南接見諸侯。等到七年之後,把政權歸還給成王,他就面向北站在臣子的位置上,恭敬謹慎,好像有所畏懼的樣子(匔【音恭】匔如畏然)。
當初,成王幼小時,有次得病,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投入河中,向河神祝告說:

「國王年幼沒有主張,違背神命的是我姬旦。」

他也把這份祝告策書收藏於宮廷的府庫中。後來,成王的病痊癒了。等到成王臨朝後,有人曾說周公壞話,周公逃亡到楚國。有次成王打開府庫,看到周公當年的祝告策書,感動落淚,並迎回周公。
周公回到朝廷後,擔心成王長大後,處理政務時有所縱欲,就寫了《多士》、《毋逸》。

《毋逸》是在說:

「做父母者,歷經長期且艱辛的創業,子孫驕縱奢侈,忘記了父母創業的辛苦,致使家業毀敗,作為兒子的能夠不謹慎嗎?所以從前『殷王中宗』在位時,嚴謹敬畏天命,自己按法律辦事,治理百姓,時時事事戒慎恐懼,不敢荒廢事業自圖安逸,所以中宗擁有國家七十五年之久。殷王朝到了『高宗』當政時,由於他曾長久地在民間勞動,與百姓共同生活,他即位後,認真地為守父喪,三年不言語,一旦說話就讓臣民感到喜悅,他不敢荒廢政事,貪圖安逸,一心安定殷國,以致大大小小政事百姓都沒無怨言,所以高宗擁有國家五十五年。到了『祖甲』時,他覺得自己並非長子,不適合繼承王位,因此長時間逃避在民間,深知人民的需要,能夠保護和施惠於人民,不悔慢鰥寡孤獨的人,所以祖甲擁有國家三十三年。」

《多士》則是在說:

「自『帝湯』到『帝乙』,沒有無不恭順地祭祀鬼神,修銘德行的,每個帝王沒有誰不配合上天旨意的。在此之後即位的紂王,荒淫逸樂,不顧念上天的法則與人民的意願,他的百姓都認為他應該受到懲處。」

「周文王每天日過中午偏西還無暇吃飯,所以他擁有國家五十年。」

周公寫這些篇章用來告誡周成王。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段內容中,由於周武王的早逝,在中央輔佐王室的周公並沒有從較年長的武王弟弟們當中挑選繼承人,而是堅持選擇年幼的武王子嗣──周成王繼位,並由自己代為處裡國事。這件事引起武王弟弟們的不滿下,爆發了管蔡之亂。最終,由也是武王弟弟之一的周公率軍東征下,擊敗了其他的兄弟。不過,就在周公東征期間,人在中央的年幼成王似乎被周遭所影響下,曾經對周公有所不信任,這也導致後來班師回朝的周公寫下了一篇名為〈鴟鴞〉的文章來表明自己的用心。

由於東方仍有叛亂的可能,但周王朝此石的首都位置太偏西,勢必難以好好管理東方,所以周公東征後,便打算在「雒邑」這裡營建東都,才能更有效的控制東方。

直到周成王繼承天子之位七年後,周公才把政權還給周成王。根據前面幾段的內容來看,周公在這七年裡,花了至少兩年在進行東征外,其餘時間則在代替周成王處理國政、蒐羅人才,以及營建東都雒邑。不過,令人訝異的是,周成王正式掌政後,周公竟然曾經因為被說壞話,導致得逃亡到南方楚國去避難!?為何周公始終沒有前去他的封地──魯國呢?到底那些人說了什麼壞話,導致周公得逃亡到蠻荒的南方楚國呢?搜尋了一下資料後發現,除了司馬遷的《史記》之外,《尚書》、《左傳》、《國語》等相關史料中都沒有提及這個「周公奔楚」的故事!?但這並不能說司馬遷虛構了這個事跡,只能推測或許司馬遷看到了今天已經失散的史料吧!

然而,由於司馬遷也沒有寫周公被說了什麼壞話,所以就不討論是什麼原因讓周公得逃亡了。但為何周公一定得逃亡到楚國呢?為何不去他的封地「魯國」呢?我想,或許周公不想連累兒子的緣故!?也或許是因為逃到蠻荒的楚國才能證明自己的清白吧!?

所幸,當年周公對成王的恩情,終究感動成王下,最終成王迎回了周公。從周公每次都有保留祝禱的內容來看,周公代行國政期間應該是非常謹慎小心的,才會記得留下紀錄保護自己。

最後,再次回到中央的周公寫下了幾篇文章來告誡這個後生晚輩。關於這幾篇文章,司馬遷為我們節錄了好幾段,看來司馬遷應該也希望能保留這些內容,以證明周公的清白吧!

關於這幾篇內容,有個共同點倒是讓我有點感動。這兩篇文章除了講述道理之外,用了大量的歷史事蹟來進行佐證,無論是商朝的中宗、高宗,以及祖甲,還有周成王的爺爺──周文王,這些前人的事蹟都被周公寫下來告誡周成王。那麼,令我感動的點在哪兒呢?

研究《史記》的呂世浩教授曾說:「歷史,是帝王之學」,古人都是用「歷史」來培養帝王,從周公的文章中得到佐證。與其說冷冰冰的道理,讓人產生反感,不如用過去的例子來說明道理才更有說服力。雖然今日的史學或是歷史教育並不強調這點,但讀歷史具有的教育意義不應該被抹滅才對。

至於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穩定周王室的周公還會遇到哪些挑戰?始終遲遲還沒展開的魯國歷史,何時才會開始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最大收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