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心理師讀書] 《失控的群體思維》環境的力量比你所想的還要巨大
在基礎心理學中,「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是當我們從「一個人」的環境,來到「一個人以上」的環境時,我們的行為會有哪些變化?這「非個人」的環境,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表現?
很多初次接觸心理學的讀者,通常都會對這領域的知識深感興趣。我們都聽過,人類是社交生物。人際需求,似乎是漫長演化之後,我們得以生存的一個關鍵。
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失控的群體思維》,原文書名為The Power of Other,直譯為「他人的力量」,或「他人的影響力」,正是一本專注在討論這種「他人」是如何影響「自己」的科普好書。
當然,我得先說,中譯之後的書名,其實有點不公平。作者並不認為「群體思維」都是負面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人」(或者本書翻譯的「群性」)其實也是,團體與組織,可以放大我們某些美好的天性;反過來,也可能放大人類某些不那麼美好的特質,好比:順從、盲從、放棄思考,又或者是本書裡提到的許多歷史故事展現出來,讓人大失所望的樣貌。
回顧2020至今,我想,我們可以把「疫情」作為今年的註解。從疫情爆發到現在,其實就是一個「群性」最直接展現的真實舞台。哪些現象跟這有關呢?從一開始恐慌情緒的傳染、瘋搶物資(還記得衛生紙之亂、口罩之亂嗎),直到排外的舉動等,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其實都可以在本書裡找到端倪。
以「情緒傳染」為例,在此整理書中引用的「情緒傳染量表」,你可以測測看,評估一下,與他人相比,你多容易受人影響。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獨立思考、冷靜的,但當真實狀況發生時,我們卻難以不受群眾的反應所影響呢。
情緒傳染量表
出處:R. W. Doherty. (1997). The emotional contagion scale: a measur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21, 131-154.
說明:你有多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本量表將協助你瞭解自己對周遭的情緒敏感度有多高。針對以下描述,請利用下列指標計分:
- 4分:總是如此=每次都會發生,沒有例外。
- 3分:經常如此=十次有八、九次,經常發生。
- 2分:很少如此=不常發生。
- 1分:從來沒有=從來不會發生。
____ 1. 談話的對象如果講到一半就開始哭,我也會跟著熱淚盈眶。
____ 2. 當我情緒低落時,跟快樂的人在一起,心情就會跟著好轉。
____ 3. 有人對我親切微笑時,我也會微笑以對,覺得很溫暖。
____ 4. 別人談論親人去世時,我會覺得非常悲傷。
____ 5. 看到新聞上的憤怒面孔,我會緊咬下巴,肩膀緊繃。
____ 6. 當我注視著情人的眼睛,心中會充滿浪漫的感覺。
____ 7. 站在憤怒的人身邊,讓我非常惱火。
____ 8. 看見新聞報導中受害者恐懼的神情,我會試著想像他們的感受。
____ 9. 被情人緊抱的時候,我覺得整個人都融化了。
____ 10. 聽到別人吵得不可開交時,我會緊張。
____ 11. 和快樂的人相處時,我心裡也會充滿快樂正向的想法。
____ 12. 情人碰觸我的時候,我感覺到身體有所反應。
____ 13. 和有壓力的人相處時,我發現自己也變得緊繃起來。
____ 14. 看悲傷電影的時候,我會哭。
____ 15. 在牙醫候診室聽見小孩驚恐刺耳的尖叫聲,我會很緊張。
計分說明:以上總分之分數愈高,代表愈容易受到情緒傳染,也愈有可能「捕捉」到別人的情緒。
分書愈高愈不好嗎?倒也未必,容易被情緒傳染的人,也比較容易與他人的情緒共鳴。在某些情況下,應用得宜,會是很好的工具(好比助人者)。
再次強調,本書不認為「他人」帶來的力量總是負面的,而端視我們對於這樣的力量是否有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這樣的理解,會讓我們未來在面對生活各種情境時,更可能展現出得宜的行為。
好比,本書文案裡的幾個有趣的問題,都與「他人的力量」有關;在這本書的許多地方,也都將為您解答。
- 嬰兒一出世便會追蹤母親臉部表情,你知道嗎?
- 真的有「夫妻臉」,原因是什麼?
- 遭遇急難時,你該隨眾人逃跑,或獨自逃生?
- 日常優雅之人,置身群眾立即變身粗暴狂人,為什麼?
- 人人都怕死,卻有人選擇壯烈犧牲的英雄行徑?
- 股民為何會集體狂買或狂賣,導致股票急漲或形成股災?
為了寫完這本書,作者麥可.龐德可說歷經千辛萬苦,他從難民營到原始部落都去過了,在漫長的研究期間,透過質性、量化的方式,搜集了許多資料,透過與多位心理學、社會學家對談來釐清書籍架構,最後寫下了本書。
本書儘管嚴謹,但卻沒有我想像中的「硬邦邦」。
貫穿本書的,主要是故事、史實與研究,搭配理論的說明。你會在裡頭讀到許多有名的實驗(像是「電擊實驗」、「監獄實驗」、「三線實驗」等,都是社會心理學經典到不行的有名研究),以及許多歷史故事,好比:列寧、史達林、自殺恐怖攻擊、911事件等,其實背後都涉及了「他人的力量」之展現。
若要理解人性,就不能忘了,人類畢竟是社交生物。我們的言行,是極難不受他人影響的。但這影響是好、是壞,就端視我們身為群體一份子時,對這個樣子的自己,是否有多一點的自知。
誠如作者麥可‧龐德所言:
「該學會何時順應群眾或是當個獨行俠、如何從聚集大批民眾的緊急事件中全身而退、如何透過自我覺察,幫助我們勇於對抗歧視、如何成功號召眾人集思廣益、如何面對孤獨與疏離,以及如何避免團體迷思隱藏的風險。」
非常感謝過去出版物多半以日本譯著為主的方言文化,在近期推出了這本紮實、道地的歐美心理學科普著作《失控的群體思維》,讓未來對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在社會心理、軍事心理、決策心理學等領域,又多了一本值得細讀的好書!
【書籍資訊】
失控的群體思維:從同儕壓力到同溫層效應,人的一舉一動都逃不出「群性」
The Power of Others: Peer Pressure, Groupthink, and How the People Around Us Shape Everything We Do
作者:Michael Bond
方言文化 2020/08/05 出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