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董啟章《地圖集》
不久前,當我去參加一份編輯工作的實習面試時,需要由屯門出發,搭乘港鐵指示圖上棕色的屯馬線,於紅磡轉藍色的東鐵線,在沙田站下車後,再坐小巴抵達目的地——一座我不知名的半山腰處。面試結束,對方問我找到公司地址是否困難,我不假思索地給出否定答案:因為我在谷歌地圖上能夠搜索到,並獲得詳盡的路線提示。還有一次在九龍城,我清晰地記得獅子石道或是侯王道上有一間麥當勞——我曾路過並注意到它,店內有著兩塊自助點餐屏幕、進食的顧客和立於櫃檯後無人搭理的工作人員。可是由於谷歌地圖上,此地的麥當勞被標註在上述兩條街道之間、與二者平行的一縱無名小徑上,當天的我就再也沒辦法找到那家我曾目睹的快餐店。這些經歷使我不禁發問:我是否還能抵達,那些地圖上未標註或者標註有誤的現實之地?比如一條被遺忘的道路?一座被野草花木吞噬的界碑?如果一件事物的符號不再存在於地圖上,敘述不再描繪於故事裡,如果意符和意指被有意曲解、替換、抹殺,虛構的力量是否會染指現實,令人們終於也不能觸及那些過往,只落得風化、彌散在某處縹緲的時空?
我想,董啟章的《地圖集》便是探討了上述問題。在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之際,董啟章書寫下四個篇章,五十一則短文,調用“地圖”這個特別的意象,回顧了香港的歷史身份、空間建構、權力角逐、文化認同等主題,以及這些主題背後的虛構與真實。而本文將會分為三個部分,再此探討有關上述內容;雖然是《地圖集》的評論文章,但筆者希望做到的、能夠做到的可能也儘是藉助董啟章的筆力啟發,寫一些自己的話、不同的話。
地圖、鏡子、異托邦
福柯(2006)在討論“異托邦”時指出,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存在許許多多被社會、文明、文化有意或不經意間規劃出來的斷斷續續的空間,比如監獄、墓地,人們將這些位置從城市中心剝離去郊外,好像我們其他的生活、衣食住行就可以四平八穩地進行了。福柯還舉例到,花園也是異托邦,因為花園是世界的象征;地毯是花園的複製,故而地毯也就成為了異托邦。類似的,異托邦還可以是時間的積累,比如博物館與圖書館。
由此,我們似乎也可以總結說,地圖同樣是異托邦。地圖是符號化、圖像化的世界,是比花園更具體的世界的象征。地圖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彷彿沒有聯繫,而當我們在手機上打開地圖時,我們卻通過和這個異托邦的作用,完成了由所在地至目的地的現實空間位移。地圖是某個時刻的世界的縮影,在地圖上,空間與時間的對應幾乎完全對稱。地圖甚至能夠將不能並存的地方聯繫在同一個平面,比如我可以同時看見地底的地鐵線路,和地面的建築佈局。我們彷彿習慣了隱藏在一個小方格應用程式背後的地圖,卻仍然可以通過福柯的理論,思考並質詢其司空見慣的意義,發現它的異質性。
董啟章的《地圖集》似乎是對地圖的“異托邦”身份的絕佳註腳。在第一個部分“理論篇”裡面,董啟章借用科學式的語言,通過誤讀和虛構地圖學知識,分析解讀“對應地”(counterplace)、“共同地”(commonplace)、“錯置地”(misplace)、“取替地”(displace)等概念,旨在揭露地圖的虛構本質。
地圖通過平面上繪製的圖形反映現實中的地方,這讓我想到鏡子。我們可以在鏡子裡看到自身和周圍空間的投影,光線經過鏡子反射,平日感知到的三維空間就變成了平面鏡中不存在的二維圖像。當我們改變自己的樣貌,比如眨眼睛、梳頭髮、化妝的時候,鏡象和現實發生同樣的改變;當我們拿走鏡子前的牙刷放進旅行箱,鏡子裡的牙刷也不見了;當我們關上門,拖走行李箱離開家中,家裡的空間和鏡子裡的家中空間便同時不再描繪我們的身影。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總結,鏡子是一個完美的、一比一比例尺的、時間同步的地圖。反過來說,雖然地圖想要做到包羅萬象,模擬真實的地方的每一處細節,卻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理論篇”〈地上地〉一文中,董啟章(2017)這樣介紹地圖:“是以所有地圖上的地方也是地上之地,是超地方,是架設在大地之上的,比大地更井然有序,更易於搬弄、修改、塗抹、粉飾的地方,是人類的理想居所(這就像在閱讀售賣樓宇單張上的家居單位平面圖的時候,所獲得的難以名狀的幸福感一樣)。”(頁45)這就是說,當我們用“地圖”這個工具記錄“地方”,我們同樣受限於工具本身。就好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樣,我們可以依照“地方”製作“地圖”,但“地圖”出的“地方”,也就不再是“地方”,而是董啟章筆下的“超地方”、“地上之地”了。所以,地圖不是鏡子,地圖可勉強視為一面哈哈鏡,反映的是現實,卻不是實像。地圖上的空間是虛擬的,而且是可“搬弄”、“修改”、 “塗抹”、“粉飾”的虛像,如同哈哈鏡中可笑的變形人影。
然而,即使地圖的客觀性充滿想象的、虛構的爭議,它對空間的記錄天然的不可靠,為什麼我們依然需要地圖呢?從讀圖者的角度而言,我們同樣可以用鏡子類比作答。看地圖和照鏡子一樣,可以建立我們對現實空間的認識。我們在鏡子上看到自己的臉才可以化妝、剃鬚,也只有閱讀了地圖才可以快捷抵達旅人的目的地、面試公司的半山腰。而作為製圖者,這個問題就可能帶有不可告人,或必須昭示天下的目的了,這一點我們會在本文的第二部分詳細討論。重要的是,當質疑完成時,地圖不再像日常那樣人畜無害,而是被寄託了偽造、虛妄、陰謀,其異托邦屬性也就暴露無遺了——地圖是值得深思,可以被顛覆的。《地圖集》的副標題正有此意:一個想象的城市的考古學。在小說中,敘述者閱讀、考究、闡釋了許多歷史中實有的地圖,例如《廣東沿海圖》、《新安縣志》,引用了英治時期的地形圖、填海規劃圖、工程圖,還有葉靈鳳的香港掌故、魯金和吳昊書寫的街道傳奇舊聞。這使得《地圖集》為“地圖”的異托邦屬性做了絕佳的註腳,也使小說成為了一個異托邦的異托邦:它以書本的形式,儲存了關於各種香港地圖的文字描述。這些地圖的內容不外乎現實中大家認識、居住的香港,而地圖的製作卻帶有不盡相同的目的,具備各式各樣的功能。董啟章通過講述這些已有的歷史,再加上小說家獨有的誤讀、虛構技巧,為讀者展開了一個又一個不同宇宙裏的香港的面貌。它們都是虛構的香港,也都是真實的香港;整本小說是一場精妙的遊戲,也寄託了誠摯的感情。
本土、殖民、權力的遊戲
以“界限”為例,我們不難發現,地圖的製作就是權力的體現。董啟章在“理論篇”〈界限〉一文中這樣寫道:“在傳統科學測繪派的地圖學家眼中,地貌的繪畫是有其實存之對應的,但界限卻是一種只會在地圖上出現的東西。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限,並沒有實存之對應物作為證據。因此,我們可以說,界限是一種虛構的權力行使。”(頁38)界限是人為的虛構。虛構出界限,地方才會成為地方,才會有領土和疆域。從這個意義上講,虛構具有改造現實世界的能力。隨著英屬香港的界限在南京條約(1842年)天津條約(1858年)、北京條約(1860年)的地圖上逐漸北移,英國旗幟飄揚的地方也逐漸向當時的清朝領地靠攏,而這一系列虛構的具象化、世界臨摹地圖的最典型例子,當屬九龍半島北部的一條大路:界限街。界限街修建於二十世紀初,對應北京條約裡的中英邊界。
界限街的修築還體現了命名的權力行使,和街道對歷史的記憶。“街道篇”〈通菜街與西洋菜街〉也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通菜街、西洋菜街如今是旺角區的兩條平行的姊妹街,而在早期,它們分別是同一條街道在夏季和冬季不同的名字。原因是當地居民夏天種植通菜,冬天改種西洋菜,所以他們在夏天把街道稱為通菜街,到了冬天改叫西洋菜街。這為政府登記資料和郵遞系統帶來了不便,導致信件的遞送往往會落後半年送達。於是當局將此區域重建,通菜街和西洋菜街重新分配給兩條不同街道命名。然而,居民們卻不約而同地在夏天遷進通菜街居住,到了冬天再將生活場所轉移到西洋菜街。這種和政府的對抗可被視為民間本土意識的體現。在這個故事的結局,時間解決了令政府頭疼的市區規劃問題,因為新一代的通菜街與西洋菜街居民,不再抱持當年的“內部團結力量”和“獨特身份認同”(頁119)。我將這個故事視為,命名、亦即虛構,具有改造現實的力量的又一例證;而命名,仍是權力的行使。
命名的權力掌握在政府手裡,放在香港的語境下,則始終帶有一層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對抗的色彩。“城市篇”〈東方半人馬〉一文就展示了香港作為殖民地,中西混雜的複雜面。文章溯源了中環和上環街道命名的歷史問題,舉例在一八八九年的街道地圖中,兩地的命名已經出現中西分化,表現為中環的街道無一例外以英文取名,如砵甸乍街(Pottinger)源自第一任總督,德忌笠街(D’Aguilar)命名採用早年駐軍總司令的姓氏;而上環的街道卻多用中文名,如普慶坊、普仁街、永樂街等。包括前文提到的界限街,空間的虛構和改造使得符號實踐了統治者的特權,殖民的歷史便以命名的方式長久地保存在城市的記憶中,消解了本土原有的文化、風貌。所以“中環一面是英式樓房,上環一面則是中式屋宇。從海港眺覽,必然察見雙方歧異並存的形態”(頁81)。董啟章的敘述保留了本土的力量,殖民與被殖民的文化在香港的街道和地圖上分庭抗禮,虛構與虛構的交鋒似乎永遠不會停止。直至今日,Hong Kong和Xiang Gang的命名問題又一次糾纏不清,命名與記憶、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權力的遊戲仍在進行時態下發生。
“街道篇”〈洗衣街〉借比較文化學者的口吻,運用“水”洗淨“衣服”的比喻,更加接近本質地探討了這個問題,態度卻趨於絕望:“衣服就算洗濯乾淨,也永不再是洗濯前的衣服。是以洗衣作為地區文化符號,暗示了集體潛意識中一種反向的自保,以及此自保的不可能。”“水的暴力則是持久而潛藏不露的,並且帶有清澈、涼快和滌淨的感官作用。”“受洗物的光潔明麗,是以施洗者的手段的污穢為代價。”(頁121)在二零二一年的今天,閱讀九七年董啟章寫下的《地圖集》,我們或許對其中的寓意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夠對這部作品本身投射更多共同的情感。
虛構、真實、身份認同感
一九九五年,押井守執導的《攻殼機動隊》描繪了一個賽博朋克世界,技術手段可以令人對虛構記憶信以為真,而主角草薙素子則依賴一隻從小戴到大的手錶確認自我的身份。那塊手錶在電影裡被稱為“外部記憶裝置”,是每一個面臨被植入記憶風險的人所必需的物品。雖然技術上的植入記憶在現實中尚未發明出來,人們還不用擔心記憶與情感旦夕之間慘遭塗改,但是虛構對歷史、現實、記憶的侵蝕卻是亙古不變、跨越中西的現象。“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的成語就是語言上的例子;喬治·奧威爾的政治小說《一九八四》裡的名言也早已應驗,“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草薙素子利用空間與自己的關係確定自我身份在時間上的同一性,這可以被視為空間塑造認識的正面例子。與之相反的是,當空間的同一性無法保證之時,生活在空間裏的人又怎樣自保原先的身份認同呢?又或是說,身份認同本身更應該被視為一種虛構,一種敘事?當它和歷史、地圖、故事、國家擁有對等性質時,發生任何相互作用似乎也不再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反而有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平等。
關於這個問題,“街道篇”〈堅拿道東與堅拿道西〉一文透露著董啟章的思考。這個篇章介紹了堅拿道東和堅拿道西兩處地名隨著時間流逝,符號(sign)和指涉(reference)失去了聯繫,街道名不能追溯到起源,只暗示了建設中的城市不斷自我解構的過程。在文章的結尾,董啟章這樣解釋在這類地方興起的“打小人”習俗:“在一個地方、名字與意義無可避免地趨向分解的城市,沒法不進行一種意義重建的反策略,也即是把毫無關係的符號(“打小人”中使用的紙人)一廂情願地當作現實的所指(“打小人”中被打的現實對象,通常是令人討厭或憤恨者),並在虛構的交涉過程中(“打小人”中以舊鞋重複而猛烈地打擊紙人的動作,通過輔以最陰毒的詛咒),獲得最真切不過的心理排解和安慰。”(頁109-110)我們不難看出,即使身份認同可能是虛構的,人們因其所持有的情感卻“真切不過”,以至於“打小人並不是偶然的”。這一習俗正是源自空間的重塑、歷史的丟失,由於現實中造成結果的人無法被打擊,居民不得不依靠“打小人”的虛構過程排解這種空虛,重新模擬一種現實的活動並習俗化,已達到還原、共享群體內部的共同記憶之目的。
雖然人們產生情緒的條件(身份認同、空間、歷史等)可能是虛構與真實的複雜結果,情緒作為人的感覺本身仍是真實的,而且需要現實中的儀式抒發、宣洩、排解。為了準確描述這種情緒,我們不妨稱之為“身份認同感”,旨在強調它是一種感覺、情感。我認為,正是身份認同感構成了一種原初動力,驅使本土居民的虛構,和殖民者、掌權者的虛構持續對抗。這種對抗不存在“天下大同”這一欺詐話術式的美好幻想,只有溺水者掙扎一般的求生。身份認同感就和求生慾一樣,使得原有文化、本土文化的生命傳承下去。而過程難免發生衝突、融合、此消彼長,這可能也是香港文化獨特性的建構歷程。我們在《地圖集》中亦可發現這樣的特征,比如文字裡隨處可見的中英文雜糅;比如街道命名,以及後人對當初命名背後掌故的闡釋權的爭奪。
“街道篇”〈詩歌舞街〉就是對這個現象的具體詮釋,文章詳述了關於詩歌舞街名稱由來的眾說紛紜。有說是先有英文名,後有中文名的:“詩歌舞”來自英文“sycamore”一詞的音譯,由於原意指無花果,與中國傳統“開花結果”的美好願望相悖,故改用音譯,符合“歌舞升平”的安樂祥和。這個說法的問題在於“sycamore”一詞指向何種植物且無定論,於是便有了先有中文名,後有英文名的傳說:詩歌舞街在十八世紀是各種本土文化的集聚處,“曾設有宗廟、書齋和戲班,分別負責祭祀、教育和娛樂等各種社會職能”,而後便有本地的一位秀才借用《詩經·毛詩序》的典故命名這條街道。及至英國人開發此地時,音譯為“sycamore”,“實乃漠視華人傳統、淡化本地文化氣息的舉動”(頁116-117)。這樣一來,命名也變成了殖民化的過程。不論是哪種方式,都無法逃離文化與文化、虛構與虛構的角斗場,彷彿最後只有虛構的過程是可以確信的。董啟章在結尾又提供了另一個解讀命名的版本,詩歌舞街曾經種植無花果,所以得名“sycamore”;後來政府改種市花洋紫荊,才失去了地名與原指涉的聯繫。董啟章依然不改對本土文化的擔憂,我們卻不難讀出其中堅定的身份認同感。他如是結束這一章:
“無花果雖無花,但有果;洋紫荊雖有花,卻不育。”
結語
董啟章的《地圖集》結合了真實與虛構的力量,以“地圖”為起點,質疑了時空、歷史、城市、日常生活的確定性與客觀性。雖然董啟章採用一種科學式的口吻書寫,內容也混淆了虛構與真實,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背後屬於作者的情感,那份扎根於香港本土的,對於身份、文化、個人歷史、日常經驗的反復發問和確立,以對抗來自官方權力的改寫。
當我們無法認識到虛構和真實,單純地為表象所塑造及利用時,危機就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果要說小說有什麼功利的作用,《地圖集》或許提供了這樣一個偉大的答案:它能夠帶領讀者認識自己,認識空間,看透隱藏在大地之下、地圖之上的虛構,讓我們能夠辨別其中的真實,把握自己情感的受體,將操刀掌故、建構與解構的力量歸還於每個讀者的內心之中。
參考資料: M.福柯[法] 王喆(译) (2006). 另类空间 世界哲学, 6, 52–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4318.2006.06.006 董啟章, 楊智恆, 安維真., & 安維真 (2017). 地圖集 = The atlas archaeology of an imaginary city (二版. ed.).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