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書去之⋯⋯食篇

AdrianAu
·
·
IPFS
·

某天觀看由敏隆講堂主辦,由洪愛珠老師的「終於體感的戀愛——《挪威的森林》的飲食與愛欲」[註1]。老師在講堂提及不同食物在小說中的作用,還有當中渡邊徹與女主角們的愛情。可惜我不是村上的粉絲,我還未拜讀這作品,整場只能聽,無法有更多的感受。不過聽著老師講那些食物,肚子漸漸感到餓了,但快到要休息的時間,只好將那些垂涎吞回肚裡去。

其實每次閱讀與食物相關的書籍,總會感到肚餓,也有忍不住想跟著煮。比如有一本是以結集在謀殺女王克莉絲蒂小說的食譜(並非教讀者用食物殺人)”Recipes for Murder: 66 Dishes That Celebrate the Mysteries of Agatha Christie”[註2]。而今次介紹的書也包含食譜:周項萱的《紅磡記》。

作者是來自台灣。她來自台灣,住在九龍一個老區紅磡。乍到之時,作者是感到不安、不習慣。但剛好在她家的附近有一座觀音廟,這成為從另一個彼岸的女孩的心靈慰藉,慢慢地在這個老區住下來,亦慢慢地發手山這書可謂是一個過客書寫在地生活的點點滴滴。

作者喜愛煮飯,也善於營造用餐的氣氛,書中有幾篇是講述她煮菜的故事,文字配上菜色的照片。飯菜放在美麗的碟上,旁邊總有花朵配著,有些還有酒杯,光看就覺得飯菜會很美味。食譜自然少不了,當中有不少是一人份,做法也很簡單,的確很吸引讀者跟著試做(包括我)。

作者的丈夫是印度人,她的餐桌上,除了中菜、西餐、還有印度菜,所以書有講述她跟隨丈夫回印度見他的家人,也有丈夫跟她回鄉見阿嬤。她也不忘在這些相處時間,多學幾道菜色。可惜她只能分享奶奶的菜譜,而阿嬤的滷肉,則欠奉。並非她不願分享,而是:

⋯⋯畢竟做了幾十年,從來都是憑感覺,突然要她量化成可傳授的食譜,真是困難。(頁125)

這也是問題所在,中菜,總是憑感覺烹調。每當我問家人如何煮,他們的回答是「適量」、「少少」。這些字詞,對於初學者,真的有點難。但也是一種趣味:每一家所蒸的豬肉餅,都有不同的味道。明明是同一道菜,有的會加入荸薺,有的會加入咸菜。當中還有一道重要的味道,就是記憶,它為菜色加上獨有的味道。而這記憶,就成了每一道菜色獨有的味道。要煮出那個味道,可以花上年份。

我家有一道「家鄉菜」,是蒜茸豆豉煮莙薘菜。莙薘菜[註3]又叫豬乸菜,是因為它粗生,鄉下會用它來餵豬。小時候一見到這菜就感厭惡,特別對它的莖部,硬硬的,味道帶點苦,不好吃。與此同時,餐桌上總聽到老爸碎碎念,說老媽煮不出細嫲(即他媽媽)的味道。其實對老媽不公平,她根本沒機會跟奶奶學煮。然而,隨著歲月流逝,不知是老媽慢慢煮到細嫲的味道,還是老爸的口味變了,這樣的評語已經很少聽到。至於我,從不喜歡吃,到一見到它就變得興奮起來。而這道菜,亦成了家族的記憶的傳承。

書中也介紹不同老店/新店,比位於紅磡的榮記、新祥益餅店;有比較遠的附有當地特色的如西貢的砵仔糕、長洲平安包;有老字號的上環陳意齋、錦祥號臘腸;更有著名大班樓、陸羽茶室、Kyoto-Oden Masa等等。這些店,我有聽過試過,有些是第一次得悉。如果跟著作者介紹的地方吃一遍,也不失為當一日香港旅客的美好時光。如果你以為作者只是一昧說好,那你就錯了。書中有一遍是講在大坑找了一間餐廳,卻讓他們感到失望。

《紅磡記》的生活點滴,不限於紅磡,亦不限於香港。紅磡是她的起點,從當初人生路不熟,到慢慢地多了社交,慢慢地到各區找尋不同的美食。這書也讓我開始慢慢尋找食物的樂趣。

首先,先跟作者的菜譜去煮個飯。

~~~~~~~~~

[註1]洪愛珠 主講|終於體感的戀愛——《挪威的森林》的飲食與愛欲|《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第2講(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live/_RM1B4nAJ-k?si=MQI3VdKdR-8t76rX

[註2]How this Agatha Christie superfan created a recipe for every mystery she ever wrote (CBC)——
https://www.cbc.ca/amp/1.6968020

[註3]莙薘菜(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E%99%E8%96%98%E8%8F%9C

《紅磡記》(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2878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