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的視點,未來的希望

龍子維
·
·
IPFS
·

1. 無論要留還是離開,都好像看不到什麼希望的可能性,或者,讓我來幻想一下,香港有什麼未來的職業是充滿希望的。

2. 我認為從事地區工作的人,未來可以開拓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吓?咁壓迫的政治環境,有咩希望可言?別心急,我嘗試慢慢闡述一些看法。

3. 首先,要看看你是否認同未來的世界,將會是一個glocalization的時代。一點都不特別的論點,但你想想:以前人人講什麼紐倫港,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覺得out?因為大家都厭倦了全球化帶來的單一消費主義,消費者慢慢想知道生產者是誰,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4. 與此同時,網購與customisation algorithm成為王道,我們慢慢失去了選擇的能力,這與FB主動feed資訊給用家,用家有時都想反叛及脫離控制,但無力選擇的情況一樣。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下,問題已經由如何使用Google,去到如何分辨Google訊息的真偽與從中挑選對己有用的資料。這種digital illiteracy所反映的,是我們逐漸失去挑選特殊性的能力,或者以Graf服部滋樹的語言,是失去了「挑選的眼睛」。

5. 「在地的視點」所賦予給我們的,是一種分辨地區特殊性的能力。出身在香港的幸運,是一般平民都擁有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國際視野,那怕在某些朋友看來是井底之蛙,但只要你肯去發掘,暫時這個世代能夠獲取到的資源與分析能力,仍是整個城市的瑰寶(當然對統治者而言是一種麻煩)。放眼未來,地區的特殊性將是國際舞台上突圍而出的關鍵,世界文化遺產不可能由麥當勞、名店與領展商場所組成,但茶餐廳文化,則需要我們來守護和把訊息轉化、傳遞。

6. 把訊息轉化、傳遞、或者「可視化」-可能是未來香港得以維繫城市特殊性的關鍵。這個工作不可能由外國人代勞。地區工作者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就是他們對地區的優劣強弱都一清二楚。需要的技能,是如何把原來埋沒的「訊息」-包括(例如)在某個地方有什麼產業/故事、用什麼素材/技術、有什麼想法/歷史-加以發掘和傳遞。

7. 用潮流的講法,這些人就是「地區設計師」,擅長把地區一些被隱藏的、看不到的部分,賦予具體的形狀。針對語言、照片、設定關鍵字(SEO)、用家體驗為本、結合行為經濟學的文宣設計等可視化工程,需要專家團隊(例如coding/design/writer/economics/communication) 才能完成的工作,使用的技巧和組織社群的方法,不會只在香港適用,這正正是think global,act local的好例子。

8. 現在給自己的具體功課,是以一個來自城市的外來者走入鄉村,以「外來者的眼晴」審視村落習以為常的事物,在進入地方的同時,也希望被地方同樣意識到,有一些不同於過往做法的社區營造計劃正在進行。發掘地方特有概念,轉化為城市人都會感興趣和理解的語言,我認為這是非常正面的、維繫香港城市活力的重要工作。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龍子維遊走於民間團體、環團、智庫和政黨之間的讀書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香港村落社區營造

重新思考Arendt之五

重新思考Arendt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