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村落社區營造
IPFS
兩年前寫「在地的視點,未來的希望」,今年「有種大嶼」這本書把當中的觀點較完整地表達出來,盤點一下「好老土」推動一個怎麼樣的村落社區營造:
1)「一村一品」:推動梅窩黃皮酒與坡地菠蘿,由在地種植歷史疏理、找出仍然堅持種植的生產者、招募學徒以「外來者的眼睛」審視村落資源、推動社區設計製造大嶼食通信與黃皮手工啤,由最上游的論述建構、到最下游的銷售與物流,全都走過一遍兼做出口碑,這是把「在地視點」具體化的最佳例子。
2)由社區營造到城方創生的轉型:仍然需要大量資助,但資助不應是產品做得不好或者是缺乏創新的借口,資助賦予我們特殊的身位進入社區,不只是單純賣菜或搞農墟的店舖,而是有社區「超級聯繫人」的功能—連結村內外人,包括在地生產者、地主、相關政府部門、鄉事等重要人物,嘗試以行動提出與官方相異但又不直接衝突的社區經濟發展模式。
3)社區經濟經營者:這角色才剛剛起步,超級困難而且非常痛苦,每天的關係利益拉扯,的確是不足為外人道。我們累積了數年的社區資源推動「有種大嶼學徒計劃」,學徒是整個社區經濟經營者model最重要的部分,由義工變成fans,再由fans變成農產或導賞專員,是否能夠形成在地產業,不是B2C,而是B2P甚至是P2P,就是講社區韌性最重要的部分,一個由村民、外來移住者(學徒)、在地生產者緊緊相連的社區網絡。對於「好老土」來說,最後社區經濟由誰來買單?是政府、基金會或是市場?現在當然是前兩者,但要慢慢轉移到後者,但不可能全部是市場處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