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藝術家可享有倫理免死金牌嗎?——從《Tár》和取消文化議題談起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今屆奧斯卡金像獎「慘食白果」的熱門電影《Tár》,除了因為女主角姬蒂白蘭芝(Cate Blanchett)的精湛演技惹人談論,其表達的主題也令觀眾和評論人一再側目。電影裡的主角Lydia Tár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曲指揮家。電影引發的其中一個重大當世議題,就是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 朗天

今屆奧斯卡金像獎「慘食白果」的熱門電影《Tár》,除了因為女主角姬蒂白蘭芝(Cate Blanchett)的精湛演技惹人談論,其表達的主題也令觀眾和評論人一再側目。

電影裡的主角Lydia Tár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曲指揮家。片初她好像擁有了俗情世間嘉許和追求的一切——名聲、財富、家庭、事業、愛情、朋友;然而,隨著關於她「逼死」前女友的醜聞四播,連環引爆她之前不當行為的後果,終至一沉百踩,最後「淪落」至到相對偏遠地區為角色扮演音樂會擔任指揮。

從神壇被趕下來的故事本身未必好看(在主流電影市場,成功故事始終較受歡迎),姬蒂白蘭芝固然令電影無論如何都變得可觀(也就是說,無論電影拍成怎樣,單單看她便值回票價),導演托迪菲爾德(Todd Field)把主角設定為白人女同性戀者,有效突顯藝術家和文化人過往每每忽視,今天卻因為「政治正確」運動而倉惶面對,部分更出現恐慌式反彈的權力問題,令我們都不得不肅然面對,思考箇中引發的各種問題,亦直接增加了影片的認受程度。

電影引發的其中一個重大當世議題,就是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Tár》在美國公映之初,便有論者指責它有「反女性」之嫌。這種指控當然十分膚淺,幾乎不值一駁。姬蒂白蘭芝公開回應時便提到,權力是無分性別的(power is genderless),Lydia Tár雖然是一個生物學界定的女性,但從文化形構和身份認同的角度,觀其言行舉止,以至思想模式,都表現得百分百雄性(masculine),所以,與其說權力無分性別,(濫用)權力問題可以發生在男人身上,同樣可以發生在女人身上,不如說,電影沒有打破性別研究的主流觀念,致力暴露一個雄性思維者(即使她是一個女人)如何被自身的嗜權慾驅上末路。片末她在提供性服務的按摩院「揀蟀」時,突然遭映照出她過去所作所為原來如此不堪,直接令她即時嘔吐,狼狽不已,乃把她的末路從客觀、世俗的事業失敗、聲名狼藉提升到主觀、精神層面的疚歉與自厭。雄性無法實現自我是對「他」的第一重打擊,無法自我肯定則是第二重,也是更深刻的打擊。

故此,《Tár》非但沒有「反女性」、政治不正確,相反,它勿寧是太政治正確了,父權和雄性文化批判始終是影片的核心母題,並且因為將批判對象設定為一位生物學上的女性,增加了批判的層次。例如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情節上Lydia Tár固然通過她的父權言行傷害了她身邊的弱勢者,但她本人何嘗不可以視為父權的受害人?第三波女性主義(波段區分依據姬絲杜蒂娃Julia Kristeva)和性別研究早已敦促我們關注男性在父權文化中的受害位置,但由於始終是男人,他們蒙受的傷害不太容易被看見(包括他們自己也不以為然),換成一個女人,一個「有陽具」的女人,情形便立即變得清晰了。

《Tár》沒有如指責它「反女性」的批評者那樣認定過於保守,但也沒有太過走出性別研究的定見。影片中前段故作搖擺,令我們一度產生它可能在鼓勵觀眾認同女主角的錯覺,但隨著故事走向尾聲,我們幾乎可以清楚讀出編導傳達的訊息——做藝術家之前,首先得好好做人;即使你多有魅力,你多有才華,像Lydia Tár那樣,仍得背負自己「惡行」的後果,接受公義彰顯後各種有形(失去名利地位)無形(被人看不起、嘲笑、攻擊以至自我否定)的懲罰。

法理和道德上Lydia Tár有缺失相信沒有人會異議。但去到生活倫理層面,即道德的應用層面,我們是否接受大家因她的失德行為,部分以至全面抹殺其人格,甚至進而不再正視、取消其藝術成就,就構成了邏輯和倫理思考的滑坡問題。

傑出藝術家可享有免死金牌(license to kill)嗎?托迪菲爾德告訴觀眾,不可!但問題隨即來了,歷史上很多偉大的藝術家、文化人、哲學家、作家,私德上都異常敗壞。難道像羅丹、畢加索、希治閣這類天才都要被趕下神壇了嗎?盧梭還好,他自己先懺悔了,誠實認錯或者可以加同情分,但無數的其他人呢?他們的作品該否被重估價值,以至須在他們還未好好做人的基礎上抵受正義群眾的審訊?

由「政治正確」、「MeToo」運動引發形構的取消文化,是近年令不少歐美藝術、文化工作者大感頭疼的現象。眾所周知,藝術界、文化界、影壇、樂壇這些界別,以往一直有著濃厚的父權傳統,由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天才的崇拜、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說法、不顧倫理道德以成就藝術水平的觀念,為人擁抱實踐多時,假使動輙講平等、平權、絕對尊重、鋤強扶弱,那麼,傳統標準界定下的藝術水平自然下降,而以傳統方式創作、製作的從業員,也會動輒得咎,無法好好工作下去。

事實上,取消文化也確然有過猶不及的發展趨勢。JK羅琳被取消《哈利波特》作者身份的事件,可謂其中最極端的範例。香港較早前因《給十九歲的我》引發的紀錄片風波,導演張婉婷飽受過份的人身攻擊,以至一生藝術成就幾被全盤否定,也令不少人望之心寒。

於是出現了強烈的文化反彈。去年開始美國各地掀起的右翼政策回朝,由佛羅里達州立法禁止幼稚園使用討論多元性別議題的教材,到迪士尼樂園中性洗手間爭議,再到最高法院推翻女子墮胎權利聯邦法,你說是逆向取消也可以。

本來性別、種族或年齡歧視的確是不對的,但當指責及平權運動用力太猛時,就出現逆向歧視的反指控。同樣,取消文化大行其道之後,便自然激化出逆向取消。

美學上,我們一直有天才首出抑或受眾首出的歧異。天才首出的美學以天才藝術家生產「美」,「美」當然是由他們界定,因而他們自然擁有這方面的無上權威;受眾首出的美學則強調美學判斷由鑒賞者提供,所以「美」該由審美判斷保證。大家都講究品味和想像力(尼采和佛洛伊德之後則加上無意識),但天才美學還多出了創意或創造力的尊崇,所以一直在理念上主導著藝術文化界的意識形態。

一但考慮到天才問題,便來到那殘酷的事實認證——人人都可以(嘗試)做藝術家,但不是人人都是好的藝術家。創作的確有天份之分,賢愚之別。為了平權,我們必須接受平庸,以至有意無意混漫評鑒標準,弄得模糊難辨。當美醜高低不再能輕易判別,藝術評論便順理成章成為「畀面派對」或赤裸的權力遊戲。

取消了美,取消了相對客觀的創作和審美標準,我們就可用倫理、政治以至宗教的標準來肆意肢解藝術。講政治正確就是將藝術倫理化,進一步政治化的舉措。有人甚至認為在波笛爾(Pierre Bourdieu,以象徵權力場為文化藝術操作定性定位)和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以感知分配理解藝術操作)之後,藝術領域可以整個被取消的了。

以上的情況,相信不會有太多人意願其發生吧。

也許,當我們察覺問題其中一個核心正在天才這觀念時,則志切思考一下,天才是否必然是父權文化的產品?天才及其傑作的誕生,與公義理想可如何相容,大抵會助我們走出一條中庸之道。而更根本的問題,也是第三波女性主義者一早意識到的:父權文化是否真的萬惡不赦,非徹底打倒、消滅不可?當今天大多數人嘗試努力論證,傑出藝術家從來就不一定要是天才,從來就不一定要依賴父權模式,我們有沒有智慧和勇氣去反過來問:即使傑出藝術家就是天才,就是父權,其實也沒有甚麼大不了,父權的問題也許從來不在它本身,而是欠缺適當的制約和合作夥伴?

朗天
作家、文化評論及策劃,兼職執教大學,近作有《反復:易經新寫》。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幣圈富豪以逾四千萬港元拍下藝術品「喜劇演員」引發熱議 牆上的香蕉三度被吃掉 藝術的價值如何界定?

從改編到概論:劉偉霖《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從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