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的邏輯:十月及十二月「學人噏馬交」講座導讀

澳門學16號
·
·
IPFS
·
有關「殖民地」檔案方法論,到底這些長期塵封在檔案館深處的文件,有著甚麼需要思考的議題。

作者:遠東釣魚郎(嘗試以社科方法研究歷史的兩面不是人)

本季「學人噏馬交」講座來到尾聲,在最後三場講座中,恰好有兩場講題圍繞相同主題。不論是十月場的《1949年後英國解密檔案中的澳門》,或是十二月場《殖民地能吃嗎?如何從葡國檔案出土澳門歷史》,皆涉及如何透過「檔案」此一方法,發掘一些有關澳門,但可能未被太多人認識的歷史。

雖然在本文撰寫之時,筆者仍未得知此兩場講座的具體內容,但既然兩場講座皆涉及「檔案」,那麼引介歷史研究中有關「檔案」此一研究方法的討論,或許能夠為接下來的講座補充一點背景。

因此,本文正好藉此契機,來介紹「檔案」,特別是有關「殖民地」檔案方法論的討論,檢視到底這些長期塵封在檔案館深處的文件,有著甚麼需要思考的議題。

該如何理解檔案」?

提起「檔案」在歷史研究的角色,各位讀者或會想像到以下場面:研究者埋頭在堆疊成山的文件當中,閱讀那些不為人知,甚至曾經被分類為機密、有關政府人員或國家間往來的通訊及報告。研究者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組織成一個故事,並書寫出一段段的歷史。由此,「檔案」作為承載著這些重要資料的媒介,記錄了過去所發生的事,並提供了我們回到當時歷史情境的途徑。

澳門市政署圖書館亦存有大量歷史檔案,但似乎缺乏整理,只被視作「哈利波特式」圖書館景點(Image: 力報)

如果以上對檔案的描述,對讀者而言尚算合理的話,那麼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為甚麼我們可以閱讀這些檔案?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直觀,那便是因為一些資訊在過去被記錄保存,而且(幸運)生存到今天,所以成為我們可以安坐閱讀的資料。

可是,為甚麼是這些資料被記錄及保存呢?可以想像的是,過往與現在的世界一樣,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事情發生(只論「政治」的話亦然),但在眾多事件之中,唯獨是這些事件成為了資料,而且被保存下來。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目前)並沒有辦法回到過去,見證在當時情境中所發生的事。因此,我們只能夠通過檔案,重建過去所發生的事。

因此,甚麼樣的檔案被保留下來,便關鍵地影響了我們能夠講述甚麼樣的歷史。如果某段歷史被認為是一個故事(可稱之為「A」),那很可能是因為有關A的資料被保留下來。

另一方面,檔案作為一個政治體系中的產物,事實上亦牽涉了政治體系內部的關係,及某種既定的「做事方式」。例如,殖民地檔案可以是由內部職員匯報給總督的報告,又或是由總督向遠在天邊的母國殖民地官員,匯報殖民地的決策。理所當然地,寫給不同的觀眾亦要求了不同的寫法,牽涉了如何以特定方式來表述某一件事。

這亦進一步關連到兩個層次的理解方式。

近年香港學界善用英國解密檔案,讓香港史不斷出現新角度與議題(Image: 紐約時報)

第一層便是當時人如何根據其對事件的理解,加上考量機構內部的不成文規定及閱讀對象後,組織成一份檔案。因為這些組織的內部文化及關係網絡,對當時人而言可謂理所當然,當然不會明確寫出這些規範及文化。

但是,對於現代的讀者而言,這些線索對理解檔案可謂相當關鍵,因為這些對當時人而言不言自明的概念或分類,往往透露了這個組織的形成方式,如何影響他們如何看待某件事情的觀點。但是,現代讀者並非當時人,固然無法得知這些默會的背景知識。而這種落差,或會令我們錯誤評估某個檔案在機構內部的角色。

因此,甚麼樣的東西被記錄,以及當時人處於體系中的位置,及其特定理解事情的方式,可謂是檔案一些「與生俱來」的性質。因此,如果我們在閱讀檔案時,僅根據檔案內容而總結過去所發生的事,或會造成對歷史的錯誤詮釋。

該如何閱讀檔案?

如果檔案只是其中一種呈現歷史的方式,我們應如何解讀檔案,才能盡量靠近「真實」的歷史呢?經驗豐富的檔案研究者,尚且能從檔案的蛛絲馬跡中,找到事情發生的原委,但作為沒有這種天賦的你和我,我們或可透過以下兩種方式,找到理解檔案的一些線索。

事實上,撰寫檔案者與我們一樣,對其所處的周遭事物,以及世界有一套既定看法。在閱讀檔案之時,我們可以嘗試重建當時人的世界觀,以理解究竟對當時的人們而言,甚麼樣的東西被視作理所當然?

從當時人的眼光檢視其所身處的世界,以及其如何認識這個世界(Image: unsplash@mlightbody)

如果放到殖民地的框架來檢視的話,我們或可循一些問題,來探問當時人的世界觀:例如,殖民地官員在撰寫檔案之時,如何描述及分類其所管治的人群?他們如何審視及評估殖民地的管治?殖民地有甚麼要務最為逼切?透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當時人的眼光檢視其所身處的世界,以及其如何認識這個世界。

而另一種方法,便是找到檔案中一些矛盾或是不協調之處。這些漏洞不但不會阻礙我們理解檔案,反而是向讀者招手的線索。一些「前言不對後語」的情況(大家總可聯想到當下澳門的例子),其實反而讓我們一窺行動者深處的想法及理念,讓我們可跳脫文字字面上的意義,檢視行動者內心的邏輯究竟為何。

那麼,檔案是甚麼?

說了這麼多如何審視檔案的方式,讀者心中或會有一個問題:如果不是從事有關檔案的歷史研究,知道這些到底有甚麼用?

我想,認識檔案本身作為政治過程的生成物,能讓我們擺脫越一種迷思,那便是把「檔案」視為蘊藏真正歷史的媒介。這並非把檔案視作虛構甚至虛假,而是檔案的生成有特定背景及形成的邏輯,而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屬性,才能更完整地檢視檔案所講述的故事。

進一步地,我們亦能夠用更加細緻的眼光,看待究竟某套歷史背後對資料的理解,到底是否站得住腳。在澳門的情況下,我想這一點更為重要。

#文章篇數:1️⃣9️⃣1️⃣


👉 講座十二月場:殖民地能吃嗎?如何從葡國檔案出土澳門歷史(吳明軒 愛丁堡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型碩士)

👉澳門學16號宇宙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澳門學16號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岑浩輝的參選政綱說了什麼?(上)

FOODAY:WEB3 食評APP 初體驗

換個角度看澳門特首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