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南的西市場到江戶的烏魚男子

正宜
·
·
IPFS
·


台南的西市場是日本時代在台南現今西門路所建造的公共市場。原本市場是庶民生活的場域,但是庶民對衛生的想法觸怒了當局,對殖民者來說,髒亂與混亂並不是活力,而是落後的象徵。公權力決定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行善。於是美輪美奐地,媲美歐洲現代化市場「巴煞」的公共市場建築誕生。L型的水泥歐風建築,中間的庭園還有漂亮乾淨的噴水池,讓來這裡購物的民眾,有一個可以休閒小憩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為政者極力想呈現的,「現代化」與「文明進步」的象徵。


這個像公園一樣的市場,在戰後開始蔓延長出無數的違章小販,一個一個冒出來的店面填滿了所有的空隙,從原本歐風的兩層樓建築正面、側面長出,經過了幾十年,從馬路上已經看不見歐風建築的存在。殖民者的美感直接被庶民風格完全掩蓋。


台南人將這個外來的文化標籤以自己感覺舒適並方便的元素取代。所有加上的筆劃都以廉價、實用、可解決眼前問題為原則下手。在這裡聽見的不再是潺潺流水聲的噴泉,而是人聲鼎沸、充斥著裁縫機規律的聲音、叫賣聲、和熱鬧的流行音樂。


然而再經過了個幾十年,市場熱鬧的喧囂聲也沈寂下來了。裁縫機一架一架的停下來,開始堆積灰塵,叫賣聲越來越零零落落,轉變成上了年紀的店主開了整天的電視聲,偶而經過空蕩蕩的商店街的人客的腳步聲⋯


長出來的戰後違章開始被拆除,要找回那個曾經在運河旁邊點著路燈,充滿情調的西市場。那個時候的人們會在天色暗下來之前就吃完晚餐,然後為了逃離屋裡的悶熱,三三兩兩地走到戶外,先是沿著運河走,然後走到魚市場前面買一碗冰吃,或許聽著附近廟會演戲的敲鑼打鼓聲。那時沿著運河邊有許多攤販,像是每天晚上都開張的夜市,除了剉冰以外,還有許多美味的小吃。


然而如果現代人穿越時空到那時運河旁邊的散步道,想要感受一下這個時代特殊的氛圍,可能會抱怨連連,因為來來往往穿著時髦的人群,都已經習慣了市場旁邊運河河面傳來的陣陣異味。魚販們處理完海鮮的殘餘,都是直接往運河裡丟,天氣悶熱的日子裡,臭味會更加明顯。


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只是每天呼吸的空氣的一部份吧!可能只有剛從內地搬來的人才會覺得在意。既然來到南國,就應該好好享受南國熱帶的氣氛,習慣這裡的風土民情才對。


看鳳凰樹和椰子樹的樹影在昏黃的燈光中搖曳著,熏熱的微風撲面,四週混雜著台語和國語(日語)交談的聲音。年輕的女孩們有穿著和服,也有穿著旗袍的。只要到這附近的市場,就可以找到最新衣服的時尚。


這裡有一個剛從東京來到台南的年輕人,他在眼前的景色中感覺到某種鄉愁。戰前的東京雖然經過火災和地震,還是相當程度地保留著江戶的風貌。在日本橋到江戶橋之間的「魚河岸」,也是羅列了許多熱鬧滾滾的攤販,在這裡可以吃到江戶的街頭美食:壽司、天婦羅、蕎麥麵和鰻魚。


青年想起鰻魚的美味,忍不住吞了一下口水。在台南要吃到道地口味的蒲燒鰻雖然有點困難,但有一種在日本橋的魚市場主要的魚獲,在這裡也十分常見。


那就是「ボラ」,烏魚。烏魚在這裡的產量也十分豐富。想到烏魚,他就想到那句形容男子氣概的語詞「いなせ」。


有一天他也想要這樣被人稱呼,成為一個「いなせな」的男子漢。


在日語裡面,形容體格強壯、帥氣的男孩子為「いなせ」。這個詞語是從魚河岸的市場流傳開來的。「像烏魚一樣的男子」(いな是烏魚的幼魚)。當時的人覺得好男人就應該像烏魚一樣。


戰後的幾十年以後,偶而你還是可以從老一輩的人口裡,用「烏魚」來形容體格健壯的男孩子。聽的人或許很難想像,其實這句話跨越了兩種語言,越過了幾十年的時間,從台南的西市場到東京的魚河岸,沿著語言歷史的細流蜿蜒著、俯伏在人們意識裡,保存著那些我們以為都已經遺忘了的記憶。


每次想起老一輩的人用烏魚形容男子這件事,就讓我想起將近一百年前的西市場,和江戶時代的魚河岸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