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幹什麼】火炭尋寶找什麼?古老十八代聽食器故事
「火炭」是香港的一個工業區,工業大廈林立,卻迥異於市中心的擁擠,這裡道路開闊、天地疏朗,走出火炭地鐵站,頓覺身心暢爽。近年來由於工業外移,香港有許多工廈閒置,租金比市中心的商業大樓便宜得多,漸漸演變成藝術家的工作聚落。「古老十八代飲食茶具故事館」便是其中一員。
在粵語中,「古老十八代」的意思近似「老掉牙」、「陳舊」。走進「古老十八代」,卻覺得眼前琳瑯滿目的舊物,件件都新奇。這個「新奇」並不是因為沒看過而感到新鮮,而是「似曾相識卻不識」的陌生感。進門後左手邊的展櫃陳列著幾個月前在「港彩流金:二十世紀香港彩瓷」亮過相的珍貴藏品,右手邊則是一整排隻隻不同的雞公碗,以及中國歷代陶瓷器。
博物館裡看到的陶瓷器,通常是帝王將相、貴冑富豪之物,追求的是「精品」;這裡卻完全相反,收的是民間日用器物,樸實親切,是你我家中可能都曾使用過的東西,承載著一代代人們的生活記憶。
然而,越是日常粗用,與我們關係越密切的事物,我們往往越不了解。它們是哪裡製作的?有著什麼樣的技術含量?販售與流通的渠道是什麼?在哪些地方被使用?怎麼用?當歷史的新頁一頁又一頁快速翻過時,這些器物往往因為過時而被淘汰,埋藏在時光的縫隙中,不一定會被記起。
大埔碗窯的青花瓷,就是這樣的存在。當人們談起青花,往往想到的是景德鎮那些瓷胎潔白、畫著鈷藍花草紋樣的瓷器,卻很難想像明清之際的香港,也是重要的青花瓷產地。古老十八代飲食茶具故事館的館長梁國鴻,是一位專門收藏民間日用器物的收藏家,從小在大埔長大,碗窯的點點滴滴,成為他尋找先民生活軌跡的重要線索:「大埔碗窯的青花瓷,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用的,比較粗糙簡單。大埔有高嶺土,可以生產瓷器,而且產量曾經很大。香港在明清之際只是個沒什麼人口的偏鄉,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產量?因為要供應廣東和東南亞。」
而廣東的民間日用食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則是雞公碗。梁國鴻收藏了歷朝歷代的雞公碗,他指著展示架上的一排雞碗,娓娓道來。最右邊的兩個是早期的雞公碗,它的瓷胎是一片一片組成,呈菱花形。而上面的彩繪是名家所作,寥寥幾筆就能把雄雞的姿態展現得活靈活現。後世的雞則越來越肥,模仿的筆法也越來越粗糙。最左邊的是現代的工業製品,大量製作,連雄雞旁邊的荷葉也變成幾抹綠色,看不出是在畫什麼了。
「時代的變化、人們的生活,都反映在這些日用瓷上。雞的外觀之所以變肥,也說明了那個時代很窮,吃不到肥雞,人們把想吃肥雞的願望投射在瓷碗上。」梁國鴻館長的雞公碗故事細膩又精彩,真的要講可能幾個小時都說不完。下次有機會到香港旅行,可以試試與梁館長預約,一訪這些隱藏版的民間生活史。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