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从入门到精通No.5:做自己等于没人管?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
“管”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汉字。它既可以表示管理,如“该管管了”;也可以表示照顾,如“你老了谁管你”;更可以表示管教乃至惩戒,比如“中国人是要管的”。总之,这个字暗示着管人的和被管的之间存在某种绑定关系,当事人解不开,旁人则不该插手。
人们往往既不想被管又想去管人,却难免既要被人管,又要去管人。于是一边为被人管着而感到痛苦,一边为有人不服管而感到痛苦。在家庭这种地方就更复杂,比如成年子女,往往既要被父母管着结婚生子,又得去管着父母“投资”“养生”,双重身份让问题变得加倍棘手。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很多人自然会产生既不要被管也不要管人的渴望。但是除了朋友关系,哪种人际关系里面没有这种管和被管的权力争夺呢?在家里有父母、伴侣,可能有子女;在学校有老师;在上班的地方有上下级……大概只有尽可能切断这些关系才算一了百了。
这种“一个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状态算是做自己吗?这很难说。
表面上看,既然都一个人过了,自然是一切问题都自己定,一切问题也只关于自己,那还有什么“不做自己”的可能性呢?只怕是做自己都做得烦了累了。
可是实际上,因为恐惧和逃避而形成的“一个人过”状态,跟因为恐惧和逃避而形成的“有人管着”状态差距其实没那么大。
因为恐惧家庭而一个人过,往往意味着不得不接受被老板管着,因为没有工作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恐惧学校或工作而一个人过,往往意味着不得不接受被父母管着,因为没有打钱就“什么都没有”了。这跟因为恐惧“没人管”而上学、上班或在(父母)家,不敢去过一开始“什么都没有”的独立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可以说这两种状态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哪怕都是恐惧,也有相对可以容忍和绝对无法忍受的区别。离开的人至少是有意识地去做了区分,选择了离开已知的无法容忍的恐惧,即使仍然不可能免于其他恐惧,比起之前那种无时无刻不在受苦的状态还是好得多了。
只可惜,“我比之前过得好了”的满足感并不能永远令人感到幸福。新的不自由也是不自由,它相对而言可以忍受的特性,反而更容易使人止步不前。原本只希望通过“一个人过”免除痛苦,到后来往往发现免除痛苦并不等于感到幸福,而自己竟然还是想要幸福,甚至会因为得不到幸福而产生新的无法忍受的痛苦。
这时应该怎么办呢?答案当然只有一个:做自己。
有一个不太被人们注意的常识是,做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寻求并建立跟他人的关系。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开始从自己身上寻找与自己相处的乐趣,而忘记或暂时搁置了对他人的恐惧和逃避,ta才可能开始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在这种努力中,ta很难不发现自己是一个可爱的人。
这个发现又会给ta提供信心:既然如此平凡的自己如此可爱,那么世界上肯定不会只有自己一个可爱的人;就算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可爱的人,那么再退回只有如此可爱的自己所在的地方又有什么可怕呢?
于是ta自然会勇于了解他人,随即发现其他人也像自己一样有他们的自我意志,也像自己一样有些需求必须通过其他人才能实现,也就产生了建立关系的可能。
这种关系不同于ta没有做自己之前的那些关系。之前ta跟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几乎总是令ta痛苦,不仅跟ta的意志没有关系,甚至跟对方的意愿都没有关系——对方往往也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出于ta自己的某种恐惧而胡乱提出需求。而现在ta跟他人之间的关系令ta感到舒适,ta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可能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至少是在这个方向上前进,而对方也是一样。于是所有的合作和不合作都有理有据,哪怕单纯因为谁不爽而干不成,这个不爽也照样有理有据。
通过这种合作建立的关系算是有人管还是没人管?这要看“管”字如何定义。建立这种合作关系的人还会一个人过吗?这不一定。
人生有各种形态,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的形态和任何人都挑不出好处的形态同样稀缺,在这两者之间的其他形态难免有看上去差不多的。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知道,ta过着这样的人生是出于恐惧和逃避还是兴趣和选择,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