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講經典|《漢娜阿倫特:愛與惡》(完整版)

Melody's生活|閱讀|聽書反思日記
·
(修改过)
·
IPFS
·


一、聽完李蕾老師的講解後,我認為本書幾個值的思考的重點:

(一)漢娜阿倫特在二次世界大戰的遭遇:

1.1940年的5月5號,法國所有的報紙都公佈了一個消息:作為「敵國僑民」,所有來自德國的男性,凡是在十七到五十五歲之間的,和沒有孩子的女性都必須去報到,並且被送往拘留營。

2.整個營地只有一個營房有自來水,時間一長,很多人心灰意冷,都不太注重個人衛生了。但阿倫特不願意,她堅持每天洗漱,盡可能保持整潔。在極端環境下,她認為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對振作精神、堅定信念、保持冷靜的思考和判斷大有益處。這依然是一個堅定意志帶來的態度。

3.到了6月22號,法國向德國投降,這個局勢讓拘留營里的氣氛變得更加恐慌。阿倫特立刻意識到,無序和暴力很快就會到來,這完全是出於自己的認知的判斷,納粹將會來接管營地,釋放被關押的猶太人基本上不存在可能性。所以阿倫特下定決心說,她一有機會就要迅速地逃跑。

4.但是很快,就在法國投降的第二天,警衛來了,他給人們分發了一個釋放文件。說囚犯們你們可以在二十四個小時以內選擇離開,但是必須步行離開比利牛斯省,否則將會被再次拘留。

5.這個時候怎麼辦?走還是不走呢?這是一個問題。阿倫特毫不猶豫地決定立即馬上動身,她還極力勸說其他人也抓住這個機會。她認為等到納粹來接管營地之後,一切都將來不及了,情況會更壞。

6.但是大多數人並沒有聽她的,她們選擇了留下。因為相比於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很多人覺得營地裡反而更加安全。阿倫特對此深感絕望,但是她也無能為力。最終,七千人當中只有大約兩百個人選擇離開,就是非常少數的一部分人跟別人沒有站在一起。

7.那麼留下的人遭遇了什麼呢?又有六千名猶太人被送到了居爾拘留營,這個營地的條件急速惡化,很多人死於疾病、營養不良,那些勉強活下來的人們,納粹接管了這裡,最終他們都被送往了德國集中營。好悲慘,對吧。所以憑借高度敏感和縝密的思考,阿倫特再次逃過一劫。

(二)在1963年,阿倫特出版了一本書,叫作《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1.在阿倫特看來,導致納粹大屠殺災難的不僅僅是納粹,猶太人對整個事情也是負有一定責任的。這場大屠殺不僅僅是少數人的暴行所導致的,還加上大眾的冷漠才讓惡成為可能,只有反思和負起責任才是真正的解藥,才能夠對抗惡。

2.因此阿倫特說,一個人的道德品行無關乎天資或者智力,而關乎反思,關乎行動,以及對其自身行動的負責。

(三)本書作者對阿倫特的人格特質總結:

本書傳記作者在書中寫道,如果必須用一個詞來形容阿倫特的品格,即是擔當。在任何處境下,阿倫特都能夠承擔責任。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納粹主義和反猶主義在德國甚囂塵上的時候,阿倫特參與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來和他們抗衡;流亡法國之後,阿倫特幫助猶太兒童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尋找避難所;被關押於居爾的拘留營的時候,阿倫特也一直鼓舞著自己和身邊人的鬥志;當有機會逃脫的時候,阿倫特極力勸說其他的人也跟自己一起逃走。如此種種,不勝枚舉,責任就像是一根貫穿阿倫特生命中的主線,而她對別人的要求也不過就是這樣要思考、要負責、要獨立判斷。

二、透過本書我也反思了以下的問題:

(一)如何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

1.待在法國拘留營時期的那段時間,阿倫特認為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對振作精神、堅定信念、保持冷靜的思考和判斷大有益處,這是一個堅定意志帶來的態度。

2.這讓我想到另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活出意義來》的作者),在他待在集中營的期間,某天他忽然有一種全新的感受,他覺得自己能夠超脫肉體的束縛,對於週遭的環境與自身的遭遇,他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或能力。這種力量同時也感化了其他獄友,讓他們在苦難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尋回自尊。

3.他們兩者都是因為「保有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及「不輕易受外界影響」這樣的積極主動心態,才讓他們得以從這樣極端的環境生存下來。

(二)漢娜·阿倫特建立了自己「對於惡的認知」的知識體系:

一個人的道德品行無關乎天資或者智力,而關乎反思,關乎行動,以及對其自身行動的負責。從這一場納粹主導的大屠殺,漢娜阿倫特也建立了一套自己對惡的知識體系,並付梓出書,也讓大家能夠有機會從她提出的觀點再次對納粹大屠殺進行反思,我想這應該是她人生當中一個對人類巨大的貢獻。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