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漫畫救老店

呂嘉俊
·
·
IPFS
有時在都市漫遊,會留意食店的招牌,見過很多寫著「老字號 since 1998」,初看覺得奇怪,細想後又認為理所當然。在節奏趕急、未能好好守護自家傳統的城市,餐廳可保持營運 20 多年,大概已值得大書特書,甚至用來作招牌。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有時在都市漫遊,會留意食店的招牌,見過很多寫著「老字號 since 1998」,初看覺得奇怪,細想後又認為理所當然。在節奏趕急、未能好好守護自家傳統的城市,餐廳可保持營運 20 多年,大概已值得大書特書,甚至用來作招牌。

我不知在香港經營一家食肆 20 年,算不算老字號?只是從主流傳媒和大眾反應看出,香港的營商環境困難,老店不斷結業,莫說 20 年,能夠做到 3 至 5 年,已值得慶賀。背後的艱辛,相信大家隨便都可列出理由,說香港地價太高、飲食業人手短缺、食材太貴、食客口味轉變得太快…… 這些當然是原因,但幾乎是不會改變的實況。說香港地價高,也高了幾十年,再放眼世界,東京、紐約、巴黎,同樣面對類似問題,但人家的餐廳卻可在原址經營多年,理由是甚麼呢?於是我經常想,有沒有辦法改變這座城市的餐飲命運?透過各人一點一滴的努力。

大家都清楚知道京都的魅力,一座城市藏有無數的工藝老店,職人處處,隨便走進一家做紅豆大福的小店,都可有 200 年歷史,於 1635 年開業的豆腐店奧丹,更是由中國明朝時代開到今天。不少人分析日本老店能歷久常新的原因,是他們並不以血緣關係傳承手藝和招牌生意,更重視能力和學藝者的心態,而製作美食的師傅同時會是老闆,基本上一家店的大小事務,都由一位職人管理,免卻了投資者和美食製作者之間的衝突。

閱讀更多:呂嘉俊:一本漫畫救老店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Author
  • More

如果通菜街還可以種通菜

香港早餐為何有沙嗲牛肉麵?

媽媽的蘿蔔糕最好食 —— 見到製作過程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