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煲

tournesol
·
·
IPFS
·

泥煲是我們家最多的廚具,大的小的,深口,浅口的,瓦绿的,瓷白的,亮黑的,有些用了好几年,燒坏了阿妈也会很快添上新的。

泥煲也叫砂鍋,客家話的泥煲裡也作形容詞“蠢”的意思,說一個人笨、不咋聰明醒目就說他“泥”。泥煲有大的深口的用來煲老火湯,用老艾草煮成的汤底的雞湯;也有大的淺口的用來煲粥,鲫鱼粥,鲜虾粥,還有我特別喜歡吃的焗魚頭魚尾,阿爸說要大的鍋才能鋪得開,翻得轉,煮得開,魚也要買大的,我總覺得大的吃不完,他說大的好吃,肉質不一樣。

還有中間的小一點的,用來做茄子煲,茄子煲一定要用海魚馬鲛鱼,一種特有的魚咸香風味。到了冬天下面放些蘿蔔片墊底,上面放些揮丸(豬肉丸)、魚丸或者過年做的腐卷、炸腐竹。泥煲保温性好,基本上吃完,煲裡也才冷完。

但說泥煲最常做的,當然還是客家釀豆腐。客家人也是神奇,不管走到哪,都能找到附近最好吃的豆腐。我們家才剛搬到新地方,我說這個釀豆腐咋這麼好吃。阿爸说:要早點去市場路口開三輪車來賣的那家,其他家的都不好吃,有時我九點去就晚了人家賣完了收攤走了。我從來沒有買到過那家三輪車豆腐,但我每次回家都能吃到。釀豆腐只有泥煲端上來後的前三塊最好吃,沾一點辣椒醬,滾燙滾燙,呼呼地邊吃邊點頭喃喃“嗯嗯,嗯嗯”。溫的冷的就變成了普通食物,不再美味。

剛來北京的時候,他也買了一口深口砂鍋。我說,你不是厭倦這些笨重的廚具嗎?

他說是啊,這些廚具都不知道買了多少次了,買了又扔,扔了回來又要吃飯,又得買。我想這個沙鍋可以拿來煲湯什麼的。

我想流浪的人確是不適合買這樣的鍋,搬家的時候麻煩,走的時候也帶不走,租房如果沒有燃氣還用不了。但有它在,究竟是有種家的感覺,廚房裡咕咚咕咚這樣煮著銀耳湯、排骨湯和野菜粥。有了砂鍋,我第一次自己做煲仔飯,火燒出來的飯味道也是最香的。自己做飯圖個簡單快速,稍微複雜一點的菜我都不會做,也不願學,我不會自己去做釀苦瓜釀豆腐燉豬腳,反正回家吃就好了嘛。

用了差不多一年,买的砂锅突然发现了裂缝,试着煮水,锅底劈劈啪啪得响,弹出一些碎片,靜置后开始滴水,我彻底死心,确认是坏了。我以前听说煮砂锅刚开始是要用小火把锅烧热的,以前总不在意,没想到真的能烧坏,阿妈说家里的泥煲没用好也很快就坏了,或許泥煲就得笨笨地煲才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