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哩國小第十八屆畢業生同學會
返臺參加祭祀
自從2019年從雲南、香港兩地回台灣後,父親前來接我回家。面臨阿公的離世,坐在副駕駛座的我沒說什麼話,而一旁父親沉默不發一語。有一搭沒一搭的問了我有沒有吃什麼好吃的、去了哪邊等等無關緊要的問題。最後一天在雲南的石頭寨收拾行李時,壓抑著內心的情緒往村內杜鵑山方向走去,到了山頂爬上烽火台頂端,面向台灣方向大喊阿公三聲,不知道遠方的你有沒有聽到呢?喪禮如期舉行,幾天之後,家人提議一起去整理阿公的住處,我從五斗櫃的抽屜中發現了這本白色的相簿。據霧峰姑姑所述,這本相簿是他買給阿公的。因為阿公曾對他說過:「你們長大都分家了,以後有機會回來的話帶幾張照片給我,幫我買本相簿就可以自己把照片放進去。」相簿裡頭的照片大約有一百多張,拿到相簿的當下內心五味雜陳。照片裡有我熟悉的親戚以及素未謀面的人物。二姑姑看到相簿後說:「好好放著就好」。依照照片保存的物質條件來說,單是好好放著並不足以達到長時間的典藏(一百年以上甚至兩百年,前提是如果有後代,而後代也願意將其保存下來。)。我帶著色棉布手套,盡量不讓手上的油脂沾染相片,一一以鑷子小心取出掃描建檔。我決定將照片好好整理並且集結成冊,替這本相簿說說故事。
國小同學
我決定先從國小時期的阿公找尋他的蹤跡,他出生於日據時代,也就是1926年,就讀喀哩公學校第十八屆。(喀哩國小創校於1918年。)對比家中的刊物《喀哩國小百周年校慶特刊》,班上總共有46人,其中的姓氏有林姓17人、陳姓6人、何姓2人、廖姓3人、魏姓2人、楊姓2人、賴姓2人、葉姓1人、黃姓1人、游姓1人、謝姓1人、吳姓1人、劉姓1人、施姓1人、蔡姓1人、張姓1人、廖姓1人、曾姓1人。而在阿公的遺物中還有一本書籍《烏日文史匯編》(第二集),在第柒章節的烏日海外日本兵中夾上了一個工商融資的小卡作為書籤,仔細一看發現該頁所錄的謝傳先生比阿公大了一歲(1925年生),應是阿公的同學或是學長。書裏頭提到皇民奉公會轄下設立了七個拓南農業戰士訓練所,主要訓練學員熟悉農業相關知識,為期三個月,修畢分發至南洋協助拓墾。謝傳先生為第三期學員,也是最後一期,時值日本戰敗,遂無被外派。
老師 竹下 馨
照片中間的老師名字是竹下 馨,繫著Bolo Tie,身穿西裝。根據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的歷屆教職員、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資料中,裏頭沒有照片只有名冊。其籍貫為日本佐賀縣,職稱為訓導,到職日期為1939/03/27、離職日期為1943/3/31(在喀哩國小任職4年)。釐清了老師的到職與離職日期後,赫然發現阿公應該是六年級時才碰到竹下 馨。(來自佐賀的竹下 馨於1935/04/16通過公學師範部演習科考試,1935/7/11畢業於臺北二師。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竹下 馨結束了四年在喀哩公學校的職務後,轉調到了烏日國民學校,一年後,日本戰敗。
同學會
阿公只有國小的學歷,自此無再往上就讀,畢業後在機緣巧合之下隨著烏溪一帶,人稱烏溪雄的人牽線,跟昭和庄的親戚友人們一同至臺電服務,奉獻青春歲月於公家單位。阿公生性怕吵,連自己兒子、孫子的婚禮都不太參加,邀請他出國玩也搖頭毫無興致。但唯獨國小同學會這件事讓他熱衷參與,每逢同學會舉辦時,父親即開車載他前往,樂此不疲。一開始的同學會還能坐到四五桌,隨著時間流逝,來參加同學會的人也就漸少了。最後能來參加的人也就只剩下一兩桌,直到阿公中風的那一年,他就不再去參加國小同學會了。
引用資料
1.喀哩國小百周年校慶特刊
2.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3.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卒業證書竝修了證書授與(各師範)」(1935年04月16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32364a012。
感謝您的讚賞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