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51《史記》卷四十〈楚世家〉02:不讓我進入你的系統裡玩,那我就照自己的規則玩

鱷魚把拔
·
·
IPFS
·
不讓我進入你的系統裡玩,那我就照自己的規則玩

──────────原文──────────

後爲熊毋康,毋康蚤死。熊渠卒,子熊摯紅立。摯紅卒,其弟弒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亂,攻厲王,厲王出奔彘。熊勇十年,卒,弟熊嚴爲後。

熊嚴十年,卒。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爲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爲熊徇。熊徇十六年,鄭桓公初封於鄭。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熊咢九年,卒,子熊儀立,是爲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爲犬戎所弒,周東徙,而秦襄公始列爲諸侯。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爲霄敖。

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爲蚡冒。

蚡冒十三年,晉始亂,以曲沃之故。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爲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十九年,鄭伯弟段作亂。二十一年,鄭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衞弒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魯弒其君隱公。三十一年,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爲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爲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爲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五十一年,周召隨侯,數以立楚爲王。楚怒,以隨背己,伐隨。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

──────────翻譯──────────

熊渠的繼承者是「熊毋康」,熊毋康早死。熊渠逝世後,兒子「熊摯紅」即位。熊摯紅去世後,他的弟弟殺死國君自己即位,這就是「熊延」。熊延生下了「熊勇」。

熊勇在位第六年,周朝人作亂,攻打周厲王,周厲王逃到「彘地」。

熊勇在位第十年逝世,由弟弟「熊嚴」繼承王位。

熊嚴在位第十年逝世。熊延有四個兒子,長子叫「伯霜」,二子叫「仲雪」,三子叫「叔堪」,小兒子叫「季徇」。熊嚴逝世。長子伯霜即位,這是「熊霜」。

熊霜在位第一年,「周宣王」剛即位。

熊霜在位第六年去世,三個弟弟爭搶著即位。結果,二子仲雪死了,三子叔堪逃亡,到「濮地」避難,小弟季徇即位,這是「熊徇」。

熊徇在位第十六年,鄭桓公剛被封到「鄭」。

熊徇在位第二十二年去世,兒子「熊咢」即位。

熊咢在位第九年去逝,兒子「熊儀」即位,這就是「若敖」。

若敖在位第二十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王朝向東遷都,這一年「秦襄公」開始被列為諸侯。

若敖在位第二十七年去世,由兒子「熊坎」即位,這就是「霄敖」。

霄敖在位第六年逝世,由兒子「熊眴【音炫】」即位,這是「蚡【音焚】冒」。

蚡冒在位第十三年,晉國開始動亂,因為「曲沃」的緣故。

蚡冒在位第十七年逝世。蚡冒的弟弟「熊通」殺死蚡冒的兒子即位,這就是「楚武王」。

楚武王在位第十七年,晉國「曲沃」「莊伯」殺死了宗主國國君「晉孝侯」。

楚武王在位第十九年,鄭伯的弟弟「段」作亂。

楚武王在位第二十一年,鄭國侵占周天子的田地。

楚武王在位第二十三年,衛國人殺死了他們的國君「衛桓公」。

楚武王在位第二十九年,魯國人殺死了他們的國君「魯隱公」。

楚武王在位第三十一年,宋國的「太宰(官名)」「華督」殺死了他的國君「宋殤公」。

楚武王在位第三十五年,楚國討伐隨國。

隨國國君說:「我沒有罪。」

楚王說:「我處在蠻夷地區。現今諸侯們都背叛周王室相互侵伐,有的互相殘殺。我有軍隊,想憑著它參與中原國家的政事,請求周王室尊奉我的爵號。」

隨國人替楚國到周王都,請求尊奉楚國爵號,周王室不答應,隨國使者回來向楚國報告。

楚武王在位第三十七年,楚國「熊通」大怒說:「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很早就去世。『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就賜予『子男爵位』的田地,讓他住在『楚地』,蠻夷部族都順服,可是周王不加封爵位,我自己尊奉自己吧!」

於是他自己冊立,稱為「武王」,與隨國人訂立盟約後才離去。從此便開始墾殖「濮地」並占有它。

楚武王在位第五十一年,周王召見隨侯,責備他擁立楚國君稱王。楚王發怒,認為是隨侯背叛了自己,便出兵討伐隨國。楚武王在行軍途中病死,楚軍只好作罷退回。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熊貲」即位,楚國開始在「郢城」建都。

─────────解說與心得─────────

開始讀〈楚世家〉後,總覺得格外不習慣,為何明明是「楚國」,每個國君卻都指有留下姓名,而不像其他國家那樣,是「國名」加上「諡號」與「爵位」呢?舉例來說,「齊桓公」,就是「齊國」,諡號為「桓」的「公爵」君主。但為何楚國國君幾乎都沒有類似的稱呼呢?

帶著這個疑惑繼續往下讀的同時,順便提一下上一篇沒有提到的內容。感謝網友的補充,讓我想起〈周本紀〉裡提到的「周昭王」南巡一事。所謂的南巡,根據其他史書的說法,其實就是來討伐楚國。結果,周昭王竟然在途中溺水而死,這件事也成為後來齊桓公討伐楚國的原因。

然而,司馬遷在〈楚世家〉中完全沒有提到周昭王的南征,搜尋了一下,也找不到周昭王南征楚國的原因。理一下脈絡,周成王時追封有功於文王、武王的人時,才正式冊封楚國為諸侯。但怎麼到了周成王的孫子──周昭王時就打算南征楚國呢?又為何這件事在楚國的內容中完全沒有提到呢?是因為楚國太久沒有對周天子朝貢,所以導致周昭王決定殺雞儆猴嗎?!我想,這場周天子的南征應該還是給楚國帶來了點壓力,所以後來本打算不理中原地區,自行封王的楚國,一聽到暴虐無道的周厲王上任後,才會把稱王這件事收回吧!?

言歸正傳,跟中原地區的文化迥異的楚國地區,是否有屬於自己的稱號系統呢?在順著往下看的同時,我看到了幾個有點看不懂,卻又感覺可能藏有秘密的詞彙。這些詞彙分別是「熊儀」被稱為「若敖」、「熊坎」被稱為「霄敖」,以及「熊眴」被稱為「蚡冒」。

「若敖、霄敖、蚡冒」這三個看起來很不一樣的稱呼,會不會就是楚地一帶的「諡號」呢?找了一下資料,雖然沒有得到答案,但我想這應該跟「楚地文化」有關。我想,這或許是楚地的發音,經漢字記錄下來,也因此很難從字面上看出意思,但也可以推論應該是指擁有尊貴的身分的人吧!?

接下來,來到了「楚武王」的時代,這也是第一個使用符合中原地區規則稱呼的人,因此網路上不少資料都顯示,這應該是第一次擁有「諡號」的楚國國君。然而,也有學者跟我的想法類似,認為楚武王只能算是第一個「使用中原地區諡號」的國君,而非第一個擁有諡號的國君。

楚武王的時代已經進入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這時擁有兵力的楚國看著貌似文明的中原地區竟然在互相爭伐之際,也打算藉此晉升爵位。不過,楚國知道自己根本就沒資格跟周天子反映,因此決定藉由攻打與周天子同為姬姓的「隨國」,然後透過隨國跟周天子商量此事。可惜的是,周天子仍舊看不上這個地處蠻荒地區的國家。再次受到羞辱下,楚國決定用自己的玩法來玩,所以再度稱王,打算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對此,周天子也不敢指責楚國的不是,而是譴責了當初幫楚國說話的隨國而已。可見,周天子的實力早已衰弱。那麼,實力強大的楚國該如何面對那群自以為文化很高,但其實早已禮崩樂壞的中原各國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滿滿收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