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哈瑪星列車 / The Train Hamasen

sacrifice 生贄
·
(修改过)
·
IPFS
·
導演賴冠源虛擬一列穿越時空的列車「哈瑪星列車」,於同名VR中介紹哈瑪星與打狗港/高雄港的歷史,並直接於VR題名點破哈瑪星的名稱由來與歷史淵源。

沉浸共感度:★★★★

導演:賴冠源 / Kuan Yuan LAI
製片國:臺灣 / Taiwan
類型:劇情片
年分:2017
片長:10min
官方網站:https://www.instagram.com/pokepokecreative/
IMDb:tt7718824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打狗港(今高雄港前身)由漁港擴建為商港,用以輸出臺灣南方生產的物資。當時為了疏濬商港航道,將淤泥填於非航道的淺水區域,填海造陸,擴大港邊腹地,又為了便利港口交通,於該地建設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日語稱為「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當地居民以臺語音譯為「哈瑪星」(há-má-seng),而後便轉化為此一區域的地名。

至於打狗港的名稱由來:日本學者伊能嘉矩認為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馬卡道族先以「takao(刺竹林)」稱呼此地,漢人以臺語音譯為「打狗(takau)」。位於打狗的漁港,便稱為打狗港,港口在現今高雄市鼓山區哨船街一帶。日治時期,因日本政府認為「打狗」2字不雅,而將地名「改正」為日語發音類似的「高雄(たかお/taka-o)」2字,通用至今。

導演賴冠源虛擬一列穿越時空的列車「哈瑪星列車」,於同名VR中介紹哈瑪星與打狗港/高雄港的歷史,並且直接於VR題名點破哈瑪星的名稱由來與歷史淵源,實為聰明靈巧之舉。

原住民、舊漢族移民、日本人及新漢族移民都在候車區等待,等著搭上哈瑪星列車。(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VRFILMLAB)

一開場,原住民(以排灣族為代表)、舊漢族移民(以閩南人為代表)、日本人及新漢族移民(民國38年前後移民)同坐於一張四方桌上打麻將,桌子置於打狗港的沙灘上。而後場景來到市場內,4個族裔的人們在市場販售各自特色物產,而後陸續搭上「濱線」來到「打狗車站」,在候車室裡等著搭上哈瑪星列車。

導演賴冠源以打狗港提醒高雄港的前身,同時提醒哈瑪星因打狗港貨物集散、運輸而生成。高雄港有今日的模樣,經過原住民、舊移民、日本政府及民國政府持續開墾建設。只是,生活於打狗一帶的原住民應該是馬卡道族,而非VR中的排灣族。

另外,以列車影射「歷史」「時間軸」,似乎只常見於日本與臺灣的文學影視作品中。在歐洲,列車更常被視為移動中的密室,或是用於影射一個國家,而在美國或中國,就是作為公路電影的移動橋段了。或許是受日本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與其衍生的動漫作品松本零士《銀河鐡道999》所影響。

設於哈瑪星的高雄港站前身打狗停車場自1900年起營運,至2008年撤站,同年捷運西子灣站通車,至2017年輕軌哈瑪星站通車,2023年捷運西子灣站正名為哈瑪星站。直到今日,哈瑪星仍與鐵道、列車息息相關。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acrifice 生贄 想學,想飛,想看見,想離開地球表面。 試著梳理沉浸於AR、VR、MR、XR等新媒體的一些想法。 (修改受限,馬特市成為記載我錯字與記憶偏誤的所在) 我也在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sacrifice    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sacrific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VR360
68 篇作品

VR: 肺臟機動隊 / Pneumo Hacker

沉浸體驗
23 篇作品